炸药大王可贵的遗嘱

1862 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位 29 岁的青年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来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近郊的一条河边。在选定了一处合适的地点后,三人放下手里的东西,开始忙碌起来。

只见那位年轻人把一支封好的玻璃管,放进一支锡管里,装上导火索, 点燃之后猛地扔到河里。一声巨响,水柱升起,大地震动。他们三人相视而笑,“啊!威力真大!”那位青年高兴到极点,“紧闭着的爆炸大门终于被我敲开了!”他情不自禁地大声喊起来。

这位青年就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巨匠、“炸药大王”诺贝尔。1833 年,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在斯德哥尔摩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军医,父亲是一个发明家,长期致力于爆炸性化学的研究。诺贝尔刚出生,一场大火, 把全家烧得残破不堪。为了维持生活,父亲前往芬兰,后又转往俄国工作。诺贝尔 9 岁时,随全家来到俄国。父亲为他们兄弟三人请了位俄国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精通工程技术,他除了教授俄语外,还常常给他们讲授科学技术知识。就是这位俄国教师,在诺贝尔稚嫩的心田上,撒播了科学技术的种子。

17 岁时,父亲把诺贝尔送到美国,学习了两年的造船工程。回到瑞典后, 诺贝尔便把主要精力放在炸药发明上。几年后,他和父亲,哥哥一起,发明了一种液体炸药,其爆炸力十分强大,人们称之为“诺贝尔爆发油”,风行全世界。

但是,液体炸药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非常不容易运输和保管。一次, 美国旧金山一辆运送液体炸药的火车,在途中受到震动,整个列车被炸得粉碎。不久,满载液体炸药的巨轮“欧罗巴号”,因风浪颠簸引起炸药爆炸, 沉没在大西洋中。这样一来,弄得世界各国都害怕“诺贝尔爆炸油”,许多政府不准它进口,运输公司则大多拒绝承运这种可怕的液体。

“怎样使炸药能够安全运输呢?”诺贝尔反复思考和试验着。1864 年 9

月 3 日,一场灾难终于爆发了!只听“轰”一声巨响,黑色的浓烟直冲天空, 诺贝尔实验室顿时化为灰烬。当场有五名工作人员被炸死,其中一人就是诺贝尔的弟弟,诺贝尔的父亲也从此半身不遂。

正当炸药试验困难重重时,诺贝尔又接到政府对他进行爆炸实验的禁令。诺贝尔只得搬出市区,在朋友的帮助下,租了一只平底船,到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马伦湖上继续进行实验。他在船上度过了整整四个年头,经过数百次的失败,终于在 1867 年秋大获得成功。他把液体渗入一种硅土里面,这样, 即使遇到一定的温度或震动、摩擦,炸药也不会爆炸,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次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经过多次试验,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

1875 年,诺贝尔又发明了威力更强大的胶质炸药。 1887 年,又发明无烟炸药。在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支持下,诺贝尔在法国建立了炸药厂。各国商人争先恐后要求订货。到诺贝尔 40 岁时,他已成为一个拥有巨额财富的“炸药大王”和化学工业巨子。

诺贝尔把一生献给了炸药的研制和发明,获得了杰出的成就。据不完全统计,他获得的发明制造专利多达 255 项,其中有关炸药的就有 129 种。但他从不在意于个人的金钱和财产,拒绝别人为他画像和刊登照片。

早在他母亲去世时,他就把他所得遗产几乎全送给了瑞典的慈善机构。他认为:“金钱只要能够个人生活,就行了,过多了会成为压制人的才能的祸害。”“传给儿女过多的财产,不是鼓励懒惰,就是使他们不能发展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才能。”

长期献身于科学研究,使诺贝尔积劳成疾。1896 年 12 月 10 日,这位伟

大的发明家,在他的工厂里突然去世,终年 63 岁。他被安葬在斯德哥尔摩郊区。

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目的,是用于工程建设,造福人类。当他看到自己发明的炸药,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战争时,他感到非常痛心。为此,他在处理自已死后的财产问题时,一反旧式传统,在 1895 年 11 月 27 日签署了一份独特的遗嘱:

他的财产除分给两个侄儿各 5000 英镑外,其余的 1962590 英镑,全部充作基金,存入银行,把利息作为奖金,每年奖给世界各国对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医药学有重要发现和发明的人。

遗嘱中还特别注明设立和平奖,奖给为人类和平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这些奖金被称为“诺贝尔奖金”。

从 1901 年起,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每年在 12 月 10 日下午 4

时 30 分,即诺贝尔逝世时,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颁发诺贝尔奖金、奖章和证书。受奖人由不同的机构负责推荐确定:物理、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林医学科学研究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诺贝尔委员会评定。除和平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颁发外,其余各项诺贝尔奖金,一律由瑞典国王亲手颁发。获奖者不分国别。之后,又增加了一项“经济奖”,也在瑞典颁发。

在诺贝尔金质奖章的背面,刻有这样。一句赞词:“多么仁慈而伟大的人物,人们仰赖他的贡献和发明,使得人们智慧生活更见充实。”

诺贝尔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造福人类的科学事业,却很少顾及个人生活。他终生未娶,一直独身。青年时代,当他所热恋的女友因病亡故,诺贝尔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失去心爱的人所造成的巨大悲痛,把全部思想感情寄托到科学事业上。正如他在诗中所述:

仰望广袤夜空中璀璨星辰, 个人哀伤其实微小似尘。

驱散难以摆脱的悲痛、惆怅, 将生命奉献于科学事业的山岗!

诺贝尔以他那不畏劳苦,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以及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诺贝尔奖金,永远激励着后来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