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王宫的入口

在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最聪明的生物莫过于我们人类了。我们有明亮的眼睛、敏锐的耳朵、灵敏的手⋯⋯凭着这些器官,我们得知外部世界的

色彩、形状、声音,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性质。特别是我们有任何其他生物都不具有的反省思维能力,即理性。凭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从表面达到内里,从片面达到全体,从眼前存在的东西达到不在眼前的东西,一句话,从现象达到本质。由于理性,我们早已拥有了关于地球、太阳等天体运动规律的知识,关于物质微观世界的结构的知识,关于生物进化的知识,今天我们更有了各种更高深的知识,如关于机器人的知识、航天知识、生命体合成的知识等等。这些知识使我们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征服自然。理性认识是按照逻辑的方法,遵循着逻辑的规律进行的。理性认识的正确性、理性思维的巨大成果,有力地证明了逻辑的伟大力量和价值。难怪西方哲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 2000 多年中,无数的哲学家肯定理性、尊崇理性、倡扬理性。

然而叔本华却与众不同,他轻蔑地说: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自古以来普遍的基本错误,这个巨大的原始谬论⋯⋯首先必须彻底清除。”人是非理性的动物!人的本质是意志、欲望。看人的精神吧,它由许多因素——知觉、表象、记忆、想象、思维、观念、情感、欲望、意志等等构成。其中意志是所有其他因素所围绕的核心,是统率其他因素的,“意志是精神中唯一永恒不变的要素”!理性是什么?以理性认识为主要的内容的意识,“仅仅是我们心灵的表面”!理性是意志的派生物,它被创造出来是作为意志的工具使用的,它是意志的仆人!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瞎子,理性吗,就是这个瞎子背负着为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理性,根本就没有传统哲学家所说的那样伟大的认识作用,它“不能领悟事物,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

至于逻辑,更遭到了叔本华的贬斥。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两人辩论起来,双方都滔滔不绝地讲着道理,企图用逻辑的力量说服对方。他们讲得口干舌燥,结果谁也没有说服谁。此时他们都发现,他们所讲的道理对方根本就没有去听!由此叔本华断言:逻辑是无用的!没有一个人能以逻辑来说服别人。逻辑学家只是把逻辑当做混饭吃的手段罢了。叔本华这种贬斥理性的非理性主义精神贯穿在他的整个认识理论中。

叔本华区分出两种不同的认识,即广义的理性认识(包括感性和知性的认识)和直觉。广义的理性认识以表象世界为对象,这种认识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叫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事物(客体)的时间、空间形式,产生感觉;第二阶段叫知性认识,知性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即理智或心灵把先天固有的因果规律加于感觉材料之上,形成直观表象。叔本华

把这两个认识阶段合称为“直观”。第三个阶段的认识叫抽象(狭义的理性认识),抽象是通过人所特有的一种认识能力——理性实现的。理性通过对直观表象的抽象产生出概念。概念就是“表象的表象”,即抽象的、非直观的、普遍的、不是个别存在于时间空间中的表象。在概念的基础上,理性再通过各种逻辑方法和规划构成抽象知识。

上面我们谈到,表象世界不是独立于人的客观世界,而是主体的创造物。这个世界中的事物(客体)所具有的时空形式、因果规律等本来是主体心灵中所固有的,是主体创造客体时加到客体中去的。因此,叔本华说,一切客体所具有的本质的、从而也是普遍的那些形式,亦即时间、空间和因果性, 毋庸认识客体本身,单从主体出发就可以发现,可以完全认识。这是什么样的认识呀!这种认识原来只是在自己的脑袋中兜兜圈子!这种思想也不是叔本华自己的创造,只是从他心爱的康德那里学来的。

叔本华认为各种具体科学,如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 就是这种理性认识的系统化知识。他断言一切科学所认识的只是表象间的相互关系,即时空关系、因果关系等,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了。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表象世界即现象世界,而永远达不到世界最内在的本质。叔本华就这样宣布了理性的无能、科学的无能。

叔本华把广义的理性认识说成是“从外面来找事物的本质”,断言人们无论如何探求都无济于事。这好比一个人枉自绕着一座王宫走而寻不到进去的入口。王宫的入口究竟在哪里呢?怎样才能进入王宫呢?或者说,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呢?

叔本华告诉我们,要采取一种完全不同于广义理性认识的认识方式,这就是直觉。这是一种从事物的内部认识事物的方法。

直觉的对象是世界(事物)的内在本质,即作为意志的直接客体化的理念。这种认识是非功利性的。科学认识的目标是把握事物的形式(规律), 以适应实践的需要,从而实现某种利益。直觉的认识则不然,它的目标仅在于把握事物的理念,并无任何功利目的,是为认识而认识。直觉认识是在哲学研究和艺术欣赏中实现的。在进行这种认识时,主体需要发生一种变化: 他要忘记自己的个性、意志,摆脱与一切现实的事物和他人的关系。这也就是把自己的身份、地位、处境、欲求、苦恼等等统统置于脑后,一概不予考虑。这是一种“忘我”境界。同时,主体还要放弃通常认识事物的习惯和方法,即不考虑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不考察事物的“何处”、“何时”、“何以”、“何用”,而仅仅考察它的“是什么”。对它的考察不运用抽象思维、理性概念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主体凝神静观客体,浸沉于客体,让客体充满自己的全部意识。这时,主体成了纯粹的主体,仅仅作为客体的一面镜子而存在,客体已不再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而仅仅作为它的理念而存在, 主体与客体融二为一,这是一种物我不分、物我合一的状态。这样就实现了对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据叔本华说,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达到的,而是只有少数天才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达到。可见直觉的认识是一种神秘的认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