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尼采:倡扬权力意志的哲学家1.阵地前沿的彻悟

“为什么我这样有智慧”、“为什么我这样聪明”、“为什么我会写出如此优越的书”,这是尼采的自传《瞧!这个人》头三章的题目。一看这三个题目,我们就会有一个印象,尼采是多么不谦虚呀!是的,谦虚不是尼采的美德。其实,在尼采的词典里,谦虚(他鄙视地称作卑逊或谦卑)根本就不是一种美德。相反,骄傲、高傲才是美德。尼采是何等与众不同啊!他, 也像叔本华一样,堪称为现代西方哲学界的一位怪杰⋯⋯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1844 年 10 月 15 日出生在德国莱比锡附近的罗肯镇,父亲是新教牧师。尼采家中传说远祖是波兰贵族,尼采对此深信不疑, 并以此为荣耀和自豪。尼采的父亲曾做过皇族子弟的老师,深得普鲁士国王的恩宠。尼采家中对孩子们进行贵族式的教育,教育他们绝对忠于上帝,忠于国王,严格规定孩子们不许跟普通人往来,一贯向他们灌输高等阶级的优越感和尊严感。

尼采 5 岁时,他 35 岁的父亲因患脑病去世。尼采的童年和少年是在 4 个女人——祖母、母亲和两个姑妈的照料和教育下度过的。小尼采受到他们忧郁情绪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变态的“女性”心理。他不参加体育活动,不与那些顽童玩耍,不知道怎样与他们交谈。只有与自己的妹妹相处时才感到自在。尼采自幼和他父亲一样有头疼病,并有弱视的毛病,害怕强烈的日光。在强烈的日光下,他会头晕目眩,两耳有尖厉的鸣叫声。他喜欢在昏暗的光线下独处。

小尼采脑袋大身躯小,一双敏锐的蓝眼睛,一头茂密的棕色头发,神情忧郁,性情孤傲,被同学们取笑为斜眼睛的“小牧师”。

小尼采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一天放学后下起了大雨,同学们奔跑着回家去,唯独尼采把帽子和手帕遮盖在写字用的石板上,依旧慢慢地走回家。去迎接他的母亲催促他快走,浑身湿透的小尼采却一本正经地说:“妈妈, 我们的校规明文写着:在离开学校时,孩子们不得在街上乱奔乱窜,他们必须安静地、举止文雅地走回家去。”

1864 年,20 岁的尼采进入波恩大学学习。这时他学会了喝酒、讲下流笑话、打架斗殴,偶尔还去逛妓院。但是,他的病痛却与日俱增。虚弱的身体决定他不适于过放荡的生活。不久,尼采转入莱比锡大学,在那里,他结束了放荡的生活,变得老成起来。他躲在高楼里,潜心研究古典语言学。在语言学研究方面他显示出惊人的才华。因此,他的老师李奇尔在他还没有毕业时,就极力推荐他到巴塞尔大学去担任语言学教授。在此期间,尼采发现了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了几页便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尼采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读完了此书,大为叹服。尼采说,这本书是一面镜子,使我照见了世界、生命和我自己的本性活现出骇人的壮丽。“好像叔本华亲自在对我讲呢,我感到他的热诚,恍惚他在面前一句句高叫着放弃、否定、顺命。”尼采接受了叔本华关于生存意志是世界本质的思想,深深受到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感染,把叔本华引为自己的“精神父亲”。

1869 年,25 岁的尼采被巴塞尔大学聘为古典语言学额外教授。走马上任

不久,就发表了一篇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的论文,文中显示出来的才华令同事们大为折服。1870 年 3 月,26 岁的尼采被提升为教授。

1870 年 8 月,普法战争爆发。尼采应征入伍。他由于患眼病,没有去冲锋陷阵,担任了看护伤员的工作。他生活在垂死的人中间,看到的是血和肮脏的东西,闻到的是汗臭,听到的是痛苦的呻吟。在潮湿的牛车里,他与伤残兵员拥挤在一起。尼采深切地体验到了人生的痛苦。尼采原是一副软弱的心肠,他害怕看到血、听到痛苦的呻吟,他很难适应残酷的现实生活,很快就病倒了。不久,他就复员,重新回到巴塞尔大学的书斋中。这次军旅生活虽只有短暂的几个月,然而对他的哲学思考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次,尼采亲眼目睹了普鲁士军队开赴前线的情景:将士们骑着战马, 面容严肃庄重,威风凛凛,队列整肃,蹄声似雷,队伍浩浩荡荡穿过村镇。此时此刻,尼采心中发生一种独特的感受:这队人马要去干什么?——去作战!去拼杀!去牺牲!为了什么?——夺取胜利!征服别人!使自己更强大! 是呀,怎么能说万物的意志仅仅在于求生存呢?叔本华错了!尼采告诉我们, 此时他突然悟出了真谛,他的整个哲学骤然形成了:“我第一次感到最强最高的生命意志在谋求生存的痛苦挣扎中找不到它的表现方式,而只能在战争意志、权力意志和征服意志中显示出它的全部意义。”事物的意志不仅仅在于求生存,而更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扩张。这个思想,正是尼采全部哲学的核心。

尼采一生结交的朋友不多。他与瓦格纳的友谊是值得一提的。理查德·瓦格纳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比尼采长 31 岁。1868 年在莱比锡尼采初识瓦格纳。那时尼采对音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弹得一手好钢琴,甚至还作了一首曲子。他认为人生需要音乐。1869 年冬,尼采应邀去瓦格纳家过圣诞节。瓦格纳的音乐对尼采有重要影响,正是在瓦格纳的影响下,尼采写了第一本著作《悲剧的诞生》。在结识瓦格纳的头几年中,瓦格纳在音乐中歌颂战争、歌颂男性的果敢,这与尼采的思想是一致的。尼采成了瓦格纳的崇拜者。尼采称赞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惧怕,是一个真正的艺术的开创者。可是,1876 年以后,瓦格纳音乐主题转向,开始颂扬基督教精神。这使尼采非常厌恶和恼火,他指责瓦格纳对基督教和各种堕落的宗教的阿谀谄媚,说他是“一个老朽的狂妄的浪漫者”,“突然在十字架前跌倒了”。当瓦格纳的乐剧在德国舞台上演出获得成功之际,尼采与他的友谊却出现了裂痕,并终于在 1878 年与之断交。

1876 年尼采病情恶化,向巴塞尔大学告假一年治病。但疗效不佳。为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他实行素食,结果严重损害了他的体力。1879 年他不得不辞去巴塞尔大学的教授职务。这年他才 35 岁,他曾作好了死的准备,因为

他所患的与他父亲是同样的病,他父亲就是在 35 岁时死去的,他相信父亲的悲剧会在他身上重演。然而这一年他没有死,他复原了。经过这次与死神的搏斗,他的意志更坚强了,他更加热爱生命、阳光、欢笑。经人介绍,他结识了一位来自芬兰的年轻女郎劳·冯·萨洛梅。尼采爱上了她,向她求婚, 但是遭到拒绝。打击和羞辱使尼采变得玩世不恭起来。在尼采的言论中有许多攻击女性的尖刻话语,与尼采的这段经历不无关系。

1879—1889 的 10 年间,病魔一直缠绕着尼采。他在欧洲各地边疗养, 边思考哲学问题,从事著述。他先后到过意大利的威尼斯、都灵、热那亚、墨西拿,法国的尼斯,瑞士的巴塞尔、卢塞恩等地。他在西尔乌普拉那湖边

的丛林中漫步,在离苏莱不远的一个巨大高耸的岩石旁伫立,他沿着拉勃罗海湾散步,他走进上恩加丁山谷的清新空气中,登上阿尔卑斯山⋯⋯他的脑海里翻滚着一个个关于宇宙、人生、社会的问题,他凝神静思、苦思冥想, 终于,一个一个答案伴随着炽烈的感情诞生了。他匆匆赶回寓所,抓起生花妙笔,在纸上写。他的主要著作《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及其他一些著作就是这样写出的。

这 10 年是尼采哲学活动的“黄金时代”。这期间他写作出版了他的大部分著作,除上面提到的外,重要的还有《人性的、太人性的》、《曙光》、

《快乐的科学》、《善与恶的超越》、《道德的系谱》、《瓦格纳事件》、

《偶像的黄昏》、《瞧!这个人》等。尼采渴望世人理解。接受他的思想, 但却事与愿违。他的有些著作问世后甚至连稍许的反应都引不起来。他最为得意的著作《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遭到世人的冷遇,书出版后只销出 40

部,送人 7 部,其余就无人问津了。尼采说:“我灵魂深处发出这样的企求, 却没有听到一声回音。那是一种可怕的经验,它使我断绝了与一切活人的纽带关系。《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已出版 10 年了,却没有一点声音传到我耳

朵中来。”这“伤害我很深,在这 15 年中没有一个人发现我、需要我、爱我。” “我现在很孤独,荒谬地孤独。”由于人们不理解不接受他,这使尼采十分沮丧、恼火。几乎每出一本新书,他的愤怒就相应地增加一级。他切齿痛恨世俗生活对他的不公正,他震怒、他咆哮⋯⋯这极大地损害着他的身心健康。终于,1888 年底,他的头脑开始显露出紊乱的征象,1889 年 1 月,在都灵, 他疯了。自此,尼采又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无声无息地生活了 11 年半,1900

年 8 月 25 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