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海德格尔:存在意义的探索者1.迟发 10 年的采访稿

这是一位引起争议的哲学家。近几十年里,西方思想界一直存在着关于海德格尔的几种完全不同、难以调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不仅是康德以来最杰出的哲学家,而且是可以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莱布尼茨和黑格尔等伟大思想家比肩的思想巨匠。1976 年海德格尔逝世后,有的法国哲学家断言:如果说 17 世纪是笛卡尔和牛顿的时代,那么,海德格尔将主宰我们这个世纪的精神王国。然而,也有相反的观点:有人认为海德格尔的著作是一些不经之谈的总汇,他所提出的只是一些虚假的问题,他的学说既错误又琐碎。因此,对他的任何争论都是徒劳无益的。有人根本不承认他是一位严肃的思想家。另外有些人则把海德格尔看作我们这个时代道德和思想沦丧的不祥之兆⋯⋯

不管人们对海德格尔作怎样的评价,他的影响是实际发生了。由于他的理论活动,西方哲学领域中增添了一种新的“主义”——存在主义。海德格尔在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中赢得了一批追随者。首先,在哲学领域,法国的萨特刻意模仿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写出了自己的主要著作

《存在与虚无》,在继承海德格尔的一些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法国式的存在主义。德国的伽达默尔和法国的德里达则接受海德格尔的某些思想,创立了一种叫做“解释学”的学科。其次,海德格尔关于语言和诗的思想,在德国、法国和美国的文学理论中打下了印迹。他这方面的思想直接影响了诗人查理和保尔·塞兰的实际创作。此外,海德格尔的思想甚至还影响了绘画艺术。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们可以不赞成某些西方学者对海德格尔所作的那些极端的肯定评价,但却不能不承认他是现代一位造诣很深、影响深广的思想家。

马尔丁·海德格尔,1889 年 9 月 26 日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黑森林地区的默斯基尔希。他父亲是该地区天主教堂执事。因此,海德格尔早年受到天主教思想的熏陶。有一次,这位十几岁的少年从一位牧师那里得到一篇论文,这是奥地利天主教思想家弗朗茨·布伦坦诺发表于 1862 年的文章《论亚里士多德学说中“存在”的多重含义》,这篇论文给少年海德格尔以极大的启示,使他发生了对存在问题的兴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那年(1914 年),海德格尔因健康原因免于服兵役。就在这一年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916 年,他以一篇关于邓斯·司各脱的范畴学说的论文获得了在弗莱堡大学任讲师的资格。1920 年—1923 年,他一直担任著名现象学家胡塞尔的助手。自 1923 年至 1928 年,他应聘到马堡大学任教授,是年又回到

弗莱堡大学,并接替胡塞尔成为哲学讲席教授,在这里执教直到 1944 年底。

从 1945 年至 1951 年,同盟国当局禁止他从事一切教学活动。1951 年以后, 危机过去,海德格尔被授予名誉教授职位,1959 年正式退休。

海德格尔晚期学术活动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黑森林地区的托特瑙贝尔格度过的。这里幽僻寂静,与世隔绝,是他的良好的“避难所”。于是,“黑森林”这个名称便成了海德格尔处在监督之下的私人生活的同义语。

海德格尔一生较少旅行,只有几次访问过法国,一次访问希腊。也许他刻意效仿康德的生活方式:毕生安恬于一块土地,对身外的一切事变无动于

衷,全身心投入抽象思维。当然,这是就他生活历程的总体而言的,在他的生活中,曾有一个短暂时期,成为他这种生活方式的例外。

1933 年,德国出现了纳粹法西斯政权。就在这年 4 月,海德格尔出任了弗莱堡大学校长。这意味着他成了纳粹政权中的一名官员,这样他随即加入了国家社会主义党(纳粹党)。5 月,他作了题为《德意志大学的自我决定》的校长就职演说。他对纳粹政权和希特勒极尽吹捧、谄媚之能事,把纳粹党上台说成是“一种新事物”,一次“庄严伟大的”“破晓”。秋天( 11 月), 他又在弗莱堡地区大学生报上发表文章,更加肉麻地说:“任何原理和理想都不是你们的存在的准则。元首本人而且只有元首本人是今天的与未来的德国现实及其法则。”他还带领 960 名教授公开宣誓支持希特勒的纳粹政权。

然而,此时海德格尔还有与此不同的另一种表现:他对纳粹政府的号召和政策并不是百依百顺的;相反,他明里暗里地进行了抵制。他就职后的第二天,学生会长由两人陪同到校长办公室找他,要求重新张贴“反犹太人文告”,海德格尔拒绝了。一次,希特勒青年团在学校的一座楼前焚烧“颓废的”、“犹太人的”、“布尔什维克的”著作,海德格尔进行了阻止。他还阻止学校图书馆清除“不良”书籍。1934 年 2 月,海德格尔提议新任命几个学院的院长。巴登郡教育部要求由纳碎党同意的两个人分别任法学院和医学院的院长。海德格尔则坚持由反纳粹的两位教授来担任,并声言若教育部长坚持其要求,他便辞职。果然海德格尔因此事而辞去校长职务。随后他也就退出了国家社会主义党。

由于海德格尔对纳粹政权的不顺从和抵制,他在任校长期间,尤其是以后一段时间中,遭到了来自纳粹政府方面的种种不公正待遇,甚至迫害。他受到到纳粹主义教授的无理攻击。1934 年以后,他的某些课程受到纳粹当局的监视。1944 年,他被学校当局宣布为“一个最应当免除工作的教授”,被遣往莱茵河对岸挖战壕。

当大学校长的 10 个月,是海德格尔一生中唯一一次自觉地介入政治生活的经历。这是他生命史册上最暗淡、最耻辱的一页,也是他最遭人非议的一段经历。海德格尔在这 10 个月中的表现似乎是矛盾的,这无疑给人们对他和他的哲学作出正确的评价增加了困难。可以说,世人对海德格尔及其哲学的评价至今尚无定论。

我们认为,既不能简单地把海德格尔说成是纳粹主义的官方哲学家,也不能把他的那段特殊经历看作一个偶然的、无足轻重的错误。他对纳粹党的那些错误言行,有的属于在那种特定的情况下不得不作出的姿态或让步,而另一些则是他的真实的思想的表现。因为那时他相信,只有希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才能使经济凋敝、社会堕落的德国摆脱危机,获得新生。甚至在他的《存在与时间》以及 30 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著作中,都暴露了他与纳粹主义在思想、情绪上有相通之处。这是不奇怪的,因为海德格尔本来就是一位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但海德格尔的思想与纳粹主义毕竟不是一回事。海德格尔作为一位哲学家,有着健全的理智,他没有与纳粹主义一道走出多远就停住了。但毫无疑问,海德格尔在思想上、行动上与纳粹党的牵连,无论如何是不容原谅的错误。

1934 年以后,海德格尔也许对自己的这段经历进行了反省,品出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于是远离了政治,远离了纷扰的世界。正因为如此,他没有与纳粹主义一起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显然这是最大的“得”。然而,逃

避毕竟是一种消极的办法。1945 年法西斯主义失败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讨伐法西斯主义的浪潮。而海德格尔这位与纳粹党有过瓜葛的人,竟漠然处之,对纳粹主义始终未置一词。这岂不又铸成了大错!难怪西方一些学者对 40 年代以后海德格尔的缄默表示遗憾、愤慨。

1976 年 5 月 26 日,海德格尔在他的诞生地去世。西德《明镜》杂志于 6

月份刊出了 10 年前即 1966 年 9 月 23 日该杂志社记者与海德格尔的谈话。这

篇采访稿迟发 10 年,是海德格尔要求的。谈话长达 24 页,较详细地披露了海德格尔在任大学校长期间和以后一段时间的一些情况,涉及海德格尔与纳粹政权有牵连的全部重要言行,说明了某些事情的来龙去脉以至细节。海德格尔企图通过这篇谈话澄清问题,答复人们长期以来关于他的疑问和对他的责难。谈话为什么要在他身后发表呢?他怕重新卷入政治漩涡?他怕干扰自己平静的心境和生活?⋯⋯他谈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吗? 他在经过了 32 年的反省之后,在坦诚地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过错,陈述自己的委屈,以求世人的宽恕谅解?还是在狡猾地掩饰事实真相,以蒙蔽世人的眼睛,为自己开脱罪责?⋯⋯他去了,一切留待后人评说吧!

无论他的政治立场如何,人品怎样,没有疑问的是:他是一位哲学家。他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的精神产品:除了上面谈到的《存在与时间》(1927 年) 外,他的重要著作还有《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1929 年)、《论真理的本质》(1933—1934 年)、《形而上学导言》(1935 年),另外还有他自 1930 年至 1970 年就语言、诗和思想之本质所写的多篇论文。这些已出版的著作还

只是他全部著作的一小部分,据说他的全集将构成 57 卷的洋洋大观。

有材料说,全世界读懂海德格尔的不超过几十人;即使一些深诸德语的人,也不能完全读懂海德格尔⋯⋯诸如此类的说法很多。这些说法也许之不乏夸张成分,然而,海德格尔思想内容之生僻怪诞、表达方式之艰涩难懂, 是世所公认的!但是,勇敢、坚毅的求知者是不会知难却步的。少年朋友们, 让我们来领略这位大师思想的堂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