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世界

导语:奇特的哈哈镜1.从不食嗟来之食说开去

少年朋友,你一定知道“嗟来之食”这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来自一个有趣的故事:古时候,有一年齐国闹饥荒。不少人外出逃荒要饭。有个叫黔敖的富人做了一些饭,放在路旁,等着讨饭的人来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拖着鞋子,莽莽撞撞地走上前去。黔敖一手拿着饭,一手端着汤, 用不够礼貌的口气喊道:“喂!来吃吧!”这个饥饿的人轻蔑地看了他一眼, 说:“我就是因为不接受带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的!”于是愤然离去。后来人们用“不食嗟来之食”这句话来赞扬那些宁愿挨饿、受穷也不肯接受带侮辱性施舍的人的骨气。

这里,我们不想多谈这个成语和这个故事。我们要做的是,借这个故事来讨论一个哲学问题。这就是:什么是人精神中的非理性因素?什么是理性? 以及什么是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

我们可以想象,故事中那个饥饿的人(简称饿者)饥肠辘辘,他最需要的莫过于食物。我们大家也一样,每天都会感到饥饿,于是就想吃东西。用哲学的话说,饥饿是人的一种本能,想吃东西是人的一种欲望。每个活着的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本能和欲望。例如,人感到渴,于是想喝水;感到冷,于是想穿衣;感到困倦,于是想睡觉、休息;感到环境有危险,就想逃离。一个人长大了,还要恋爱、结婚等等。总之,人有多种多样的本能、欲望。这些本能、欲望是人的个体及其种族存在的基本条件。

还可以想见,饿者原以为可以从黔敖那里得到一餐饭,可是他却听到了黔敖不礼貌的声音,看到了他那不尊重别人人格的神情,饿者顿时大生其气, 对黔敖的厌恶之感油然而生。这生气。厌恶也是一种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 这类心理过程叫做情感、情绪。

我们可以设想,饿者拒绝了黔敖的施舍,一定会想别的办法去弄些吃的, 比如,去给人家帮工,挣些食物;到树林里去采摘一些树籽、野果,或者到河里去捞些鱼虾⋯⋯总之,如果他要活下去,他就会想办法,并采取行动弄到吃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总是为满足种种需要,自觉地确定一些目标, 千方百计地去实现它们。人这种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欲望、情感、情绪、意志等等,是一些不同的心理过程或精神因素。它们的内容、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这就是具有非逻辑性。就是说,这些精神因素的活动都不遵守逻辑规则。这些因素就被称作精神的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除上述种种外,还有信仰、习惯、直觉、顿悟等等。信仰是对某个人或某种事物(事件、学说、观念等)极度信任和尊崇的一种情感。有些信仰是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这是科学的信仰。如哥白尼、伽利略等对日心说的信仰、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等。另有一些信仰则排斥科学知识,与科学知识相对立,这是盲目的信仰。如宗教徒对上帝、天国存在、创世说的信仰。多数人都有一种根本的信仰,这种信仰支配着他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直觉和顿悟都属于认识范畴。直觉是由理智或心灵直接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顿悟指心灵突然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两种认识方式

一般为唯心主义者所主张,并被他们赋予神秘的性质。

人的精神或心理过程,除包括非理性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 即理性。理性是人的思维能力,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和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方法进行认识的能力。认识是精神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即思维)两个不同的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认识能力。正因为人有这样一种认识能力,人的认识才与动物的“认识”区别开来,无限地超出动物的“认识”,优越于动物的“认识”。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诸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些因素各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不可相互替代。它们又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协同工作。非理性因素与理性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基于肉体需要的欲望对认识

(包括理性认识)有某种决定作用。例如,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认识对象的选择。试想那些对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是不会成为认识对象的,至少不会成为人迫切要认识的对象。情感、情绪对理性认识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比如对某一事物的极度憎恶或喜爱,会影响主体对那一事物作出客观的评价、正确的判断。意志和信仰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努力程度,以致影响认识结果。如此等等。另一方面,理性能够制约、支配非理性的欲望、意志、情感、情绪、信仰等等。这是因为,理性能正确地认识外部世界,并对自身有清醒的了解,从而它能使人知道,怎样施展、发挥其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东西,才能为外部世界(自然条件、法律、伦理道德观念、习俗等等)所容许,对于这作为一个生物学上的人和社会的人才更有利一些。为理解这个道理,让我们再回到前面的故事上去。我们设想,理性使饿者知道,接受黔敖的施舍会一时满足饮食欲望, 但理性又告诉他,这一施舍是带侮辱性的,若接受,人格就会受到损伤。保持高尚的人格是最重要的,不可为一餐饭而损伤人格。在保住人格不受损伤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别的办法来解除饥渴。那样虽然费力,但比损伤人格还是要好。于是理性决定:拒绝这一施舍。看,饿者的理性就这样约束、支配着他的欲望、意志。

人有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东西,一些较高级的动物也有欲望, 甚至也有“意志”、“情感”等。但人的非理性的东西与动物根本不同。因为人的非理性因素是与理性须臾不可分离的,它们总是受着理性的约束、指导。如果说非理性的情欲、本能冲动是野马,理性则是笼头和缰绳,人的非理性因素就是戴着笼头和缰绳的“野马”。在理智健全的人那里,欲望、情感的发泄不是任意的、为所欲为的。动物没有理性,其情欲的发泄完全由本能决定,是盲目的、任意的,没有节制的。如果人的非理性因素脱离理性, 就会与动物的本能欲望没有多大差别了。马克思说得好: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 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但事实上,在正常人那里,非理性因素是不可能脱离开理性的。可见,理性是使人的非理性因素成为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根本原因。从这种意义上说,在人的精神中,理性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方面。

在考察人的精神生活或心理过程时,既承认理性的主导地位和决定作用,又承认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的观点,是一种全面的、正确地

说明精神的本质的观点,这种观点属于广义的理性主义。与此不同,在说明人的精神时,片面夸大或抬高非理性因素的地位和作用,贬斥理性,这样的观点叫做非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是一种片面的、歪曲精神本质的错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