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和海德格尔都主张的一个基本原则。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以通俗的形式说明了这一原则。

萨特以裁纸刀为例,说明了物的特点是本质先于存在。人们在做裁纸刀时,首先心中有一个裁纸刀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裁纸刀的一些根本属性、生产它的方法、过程以及它的用途。这个概念就是裁纸刀的“本质”。由于人们是先有裁纸刀的概念,然后才把它生产出来,因此,在裁纸刀以及诸如此类的物那里,是本质先于存在。

神学世界观和 18 世纪法国的无神论对于人的看法也是如此,即认为在人那里也是本质先于存在。神学世界观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在创造人时, 心中早已有了人的概念,上帝是循一定的技巧和概念创造出人,正如工匠循一定概念和方法制造出裁纸刀一样。18 世纪法国无神论者虽否定了上帝存在,但他们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普遍的人性,换言之,人人都是“人”这个普遍概念的一个特例。这种普遍的人性、人的概念也就是人的本质。他们的这种观点表明,“人的本质,先于我们在自然界中所发现的人的历史存在”。

萨特与有神论者和 18 世纪法国无神论者不同,认为人不同于物(如裁纸刀):在人那里,是“存在先于本质”,这里的“存在”,是意识或主观性的存在;这里的“本质”,不是指人的类本质、普遍的人性、人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个别的人的“本质”(现象学意义上的“本质”,即“现象”), 也就是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人的一系列事业。整个命题的意思就是:人首先是作为一种意识——欲望、愿望、计划、设计图等等而存在着,然后通过行动,把自己造就或塑造成某样的人,或做出作为某样的人的一部分的某种事业。萨特说: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照自己的意志造成他自身。例如,一个人,他首先想成为一个作家,经过努力,后来他才真的成了一个作家。在萨特看来,人每时每刻都是一种空无所有的(即未变为现实的)意识,他每时每刻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造就着自身

(他的本质)。主观意识总是走在他的现实的人(本质)的前头。正因为如此,人才不是一个像物那样永远“是其所是”的存在物,而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创造、永远不断超越自己的存在物。这是人与物的根本区别之点, 也是人的尊严之所在。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原则,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缺陷,但它强调人与物的区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具有合理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