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萨特:鼓吹自由哲学的哲学家1.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诺贝尔奖是一种富有魅力的大奖。当今西方学界,哪位有才华的学者不想获此殊荣?

1964 年,瑞典皇家学院决定授予法国哲学家、作家萨特诺贝尔文学奖,

奖金 126 万新法郎。可是萨特拒绝了。他在发布的新闻公报中说:“我的拒绝并不是什么仓促的突然行动,我一向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把诺贝尔奖授予他,理由是他致力于在作品中倡导自由。是的,他创立了一种特殊的自由哲学,他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学说。

让—保尔·萨特 1905 年 6 月 21 日生于巴黎。萨特 1 岁时父亲因病去世, 他遂随母亲一起住到一个叫蒙顿的小镇的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所学院的语言学教师,他希望小萨特将来成为大作家,甚至萨特还在七八岁的时候,他就给萨特提出写作的要求。萨特从小喜欢写作,他在八九岁时就写了两篇小说:《卖香蕉的人》、《一只蝴蝶》,当然这是“抄袭”之作。萨特 10 岁(1915) 时考入亨利四世中学,次年转入拉罗舍尔中学。1924 年他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7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9 年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自 1931 年开始了他的中学教师生涯,直到 1944 年。这期间,他曾于 1933

—1934 年去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学习,主攻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这两种学说给予萨特深刻的影响。萨特喜欢海德格尔的学说,却不赞同他的人品,尤其是他在 1933—1934 年的政治表现。后来萨特曾说:“他

(指海德格尔——引者注)赞同希特勒是出于害怕,也许是为了往上爬,但随波逐流是肯定无疑的⋯⋯他干得的确不漂亮⋯⋯海德格尔没有骨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萨特于 1939 年 9 月应征入伍。1940 年 6 月被德军俘

虏。在俘虏营里,他写剧本,为难友们作曲,导演戏剧。次年 4 月,获释回到巴黎。他作为新闻记者积极参加了反对纳粹占领的“抵抗运动”。当时一家刊物评论说:“在黑暗的沦陷期间,萨特是法国的道德和精神复活的一个光辉的榜样。”1944 年,他辞去教职,成为专业作家。1945 年 10 月他与他的同学、朋友们创办了《现代》杂志,以此为阵地,用存在主义观点研究社会、政治和文学。

萨特远不是一个书斋学者。除著书立说外,他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政治有浓厚的兴趣。五六十年代,他积极于预政治,极力以思想和行动对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施加影响。50 年代初,他谴责美国侵略朝鲜。为了抗议法国政府对美帝国主义这种行径的屈从,他一度加入了法国共产党。1952 年 11 月萨特在法国作家《争取停止冷战!》的宣言上签字。并参加了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大会。1953 年萨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954 年曾去柏林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1956 年他反对政府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并参加各种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的活动。1957 年他多次抗议政府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60 年代,他反对美国入侵古巴、反对美国支持台湾国民党、反对美国侵略越南。

60 年代中期以后,萨特更是热情地介入社会生活,参加了大量政治活动。1968 年 5 月,法国爆发了青年工人学生运动。萨特把它看作期待已久的法国革命的黎明。全力支持这一运动。他提任了左派的两家报纸——《人民

事业报》和《解放报》的主编。1970 年 6 月,他亲自上街卖报,被警察带走。有人认出了他,大呼:“你们抓住的是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萨特遂被释放。《人民事业报》受到政府的压制时,萨特挺身而出。该报负责人被捕, 萨特接任了他的职务。萨特还出庭作证,说“假如他们有罪,我比他们更有罪;如果他们是无辜的,我也不比他们更无辜。”

萨特一生的主要事业是写作。他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 19 岁出版了小说《病态天使》和《小城教师》,自此以后,他写作的热情像火焰一般愈烧愈旺。30 年代中期以后,他怀着“疯狂的热情”写作。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写下了数万页作品。其中包括小说、剧本、评论、哲学、通讯报道等等。其中著名的有哲学专著《存在与虚无》(1943 年)、《辩证理性批判》(1960 年),剧本《苍蝇》(1943 年)、《禁闭》(1944 年)、《死无葬身之地》(1946 年)、《恭顺的妓女》(1946 年)、《肮脏的手》(1948 年),长篇小说《自由之路》(1945 年,1949 年)等等。他的作品有不少搬上舞台,也有的拍成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萨特对我国人民和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抱有好感。1955 年秋,萨特曾与其“终生伴侣”西蒙娜·德·波伏娃来我国访问。当时曾在

《人民日报》上发表《我对新中国的观感》一文,文中说:“在中国,社会主义化是一个生死存在的问题⋯⋯中国必须或者灭亡,或者走向社会主义; 它必须或者灭亡,或者变成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然而,只要看一看你们如此欢乐的青年和儿童,就会理会出这个国家一定不会灭亡。”“在中国,直接的现实是未来。”“一个伟大的民族为了建立一种更人道和更公正的社会制度而努力。”1975 年萨特 70 岁生日时,《新观察家》杂志发表了一篇记者采访他的报道,文中载萨特说:“我想进行的最后的旅行之一就是去中国⋯⋯现在我想再去看看。”然而他终因年事已高,且已几乎双目失明,未能实现这一愿望。该文中他还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敬意。萨特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萨特曾多次谈到他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是为资产阶级写作的。但同时,他又谈到他是“工人队伍中的一员”。他曾说:“我偶然发现我自己和那些向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斗争的人们相关联,我们具有统一志趣和思想。”“我对那些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工人们抱着极大的好感。”的确, 纵观萨特一生的言行,就政治方面说,他虽然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却不是一贯服服贴贴,自觉地、忠实地为资产阶级服务的。相反,他经常给资产阶级统治者出难题“捅漏子”。对于工人阶级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同情。尽管他不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但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能在实际的言行中同情、支持工人阶级,这确是难能可贵的!

萨特的品格是高尚的。他从不向高贵者献媚,从不向强大的邪恶势力屈膝、妥协,只要他认为是正义的事,无论困难多大,他都敢于坚持,敢于斗争。萨特一生极为勤奋,经常不顾身体状况,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生活简朴,在富有的法国社会,他却没汽车和别墅。他不看重荣誉,曾多次拒绝来自官方的荣誉。他不喜欢别人崇拜他,生前曾拒绝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他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广博的爱心赢得了法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1980 年 3 月20 日,萨特在巴黎逝世。巴黎大街上五六万人自发地为萨特送葬。殡仪队伍

长达 3 公里。场面之壮观是自雨果和左拉以来所没有过的。

萨特的主要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思辨性极强,是一部很少有人读得

懂的著作。萨特为了让人们了解他的存在主义,曾以“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为题作了通俗表述。此外,他还通过大量的小说和剧本,以生动具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在法国曾一度广泛流行。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哲学和文学艺术,而且给子现实的社会生活以深刻影响, 曾一度成为许多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