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手”理解《手》

陈生铸

《手》这篇文章段落分明,中心明确,介绍了陈秉正的坚硬、有力且灵巧的一双手,教育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的艰苦奋斗精神。那么怎样学习《手》这篇课文呢?告诉大家一个方法,这就是抓住“手”理解《手》。

“手”字在全文中一共有 30 个,每个“手”字的意思,并不完全一样。课文为什么着力描写陈秉正的手呢?这是因为陈秉正的手,是“能手”、“硬手”、“巧手”。

“能手”是对陈秉正的概括介绍:当了大磨岭教练组长的陈秉正,干起活来一是速度快;二是技术高。教起活来规格架式严要求,亲自动手作示范。因此,他是干活的“能手”,也是教活的“能手”,是名副其实的“特等模范”。

“硬手”则表现在握手——抓柴——观手。这双“硬手”为开山造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双“硬手”体现了老一辈农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从青年“鄙视”和老人“自豪”的缘由中,进一步明白:“握手”时手像钳子一样有力,“抓柴”时手跟铁耙子一样坚硬,“观手”时发现手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巧手”是对“硬手”的补充:陈秉正老人练成一双“硬手”,人们自然印象深刻;而从“编织工具——麻利灵活”、“编织玩具——小巧玲珑” 上看,使人明白了陈秉正的手不但“硬”,而且“巧”,于是大家对陈秉正更加敬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