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义解释方法初探

王青颖

在语文教学中,句子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读写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读懂句子,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句子教学的基本内容。从小学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结合讲读课文,帮助学生读懂一个个句子的意思,建立句子的概念,从感性上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随着年级的升高,读懂句子的重点应放在理解思想内容上。怎样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呢?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有两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其一,要把句子中含蓄的部分说明白。这是针对那些比较含蓄的句子而言的。通常这类句子都是运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在教学时只需引导学生把“本体”找出来,代入原句即可。

例如小学语文第九册 19 课《手》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这个句子运用了借代的方法,句意较含蓄。教学时应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手”的本义(人体上肢前端拿东西的部分),然后在讲读中引导学生思索:有了两只手但不劳动,能把荒坡变成教练场吗?(不能)这里的手实际上是指什么?(实际上是指辛勤的劳动。)此时学生往往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不直接写‘辛勤劳动’,而要写‘手’呢?”教师则可相机启示学生,这是作者运用的一种写作方法,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联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劳动”要通过“手”来实现,可见“劳动”与“手”相关,因此可用“手”来替代“劳动”,这样能使文章达到一种含蓄的美。这时再引导学生把“辛勤的劳动”代入原句, 学生就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这句话的意思了。(没有辛勤的劳动,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

又如 22 课《白杨》中有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其中“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几棵小树” 暗指“孩子们”,“风沙”暗指“种种困难”。教师可多找些这样的句子给学生练习,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再遇到类似的句子,就能够运用上述方法独立地解释句义了。

再则,要善于针对文句给自己提问。这是针对那些看上去较明朗的句子而言的。解释这类句子的难度比前者要大,关键是使学生灵活而准确地把握自己设问的角度。

例如 22 课《白杨》中有一句:“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句子看似很明朗,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不知该怎样解释,有的干脆把句子照抄一遍。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爸爸在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勉励自己要象白杨一样,不怕艰难险阻,为建设新疆作出毕生的努力),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这个句子的含义。然后教师再找一些类似的句子,让学生自己思考该提出些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研读句子,直至寻找出正确的答案。

此外,还可联系上下文从文句的思想感情来设问,例如 18 课《心愿》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 但是确实需要发展。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一点没有谁比得上。”这类句子即可从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提问。(表达了说话人对中国悠久文

化历史的景仰,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当然,能够灵活而准确地把握提问的角度并非易事,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学习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上述两种方法可以摆脱以往老师报答案,学生死记硬背句义的做法,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防止句子教学走上歧途。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上述方法之后,解释句义就不再犯难了,不需要再借助参考书,而且独立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大家不妨都来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