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设悬、释疑

——《粜米》导读设计

石太林

《粜米》一文讲的是解放前旧中国农民丰收后忍痛粜米的故事,反映出旧中国农民深受三座大山的残酷压榨和剥削。学习这篇课文,可用对比设疑法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抓文章的首尾描写,对比、设悬、释疑。文章的第一段讲农民获得大丰收,大丰收可以从三方面看出来:码头上“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来的敞口船”说明来粜米的船多;“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说明船中米重;“齐看船舷的菜叶和垃圾⋯⋯填没了这只船和那只船之间的空隙。”虚写菜叶垃圾,实为衬托米重船多。这些船、这些米,一清早从乡村里摇出来,赶到万盛米行的河埠头,从中领会到,秋收后农民们纷纷赶来粜米,其场面热闹可喜。文章的结尾描写“船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填没了空隙的菜叶和垃圾再也看不见了”,这一轻描淡写,说明了农民无可奈何地把自己种出来的米贱价送进了万盛米行的储粮仓。这与第一段相扣对比,照应对读,找出不同点,即可从中体会到农民粜米后那萧索黯然的场景。这种景象必然会令人生疑:为什么农民们获得丰收,却仍然摆脱不了穷困的命运?然后带着这个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步抓人物心情变化的第一个波澜,对比、设悬、释疑。文章中,写农民们因丰收后满怀希望赶来粜米,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匆忙地来到柜台前,急切地询问米价,占卜一下丰收后能不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好处; 当打听到米价,“希望突地一沉,大家都呆了”,这样满怀希望变成失望, 这感情的骤然变化,不免使人生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呢?这个问题同学们在边读边想边议和推敲重点词语的过程中定会领悟:米价的高低关系着农民的生死祸福,米商利用季节不同随意提高和降低米价,从中获取暴利。而农民为维持生活,在六月里不得不高利借款高价买米,原指望秋后米能卖个相当价钱来还债,结果希望破灭了。由此认识到旧中国的农民,即使丰收了,也逃不脱悲惨的命运。

第三步抓人物心情变化的第二个波澜,对比、设悬、释疑。文章第三段这样写道:“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这是农民们面对米价大跌这严酷的现实,发抒他们“简单”的愤激之情。文章最后写旧毡帽朋友愤激之余,只好忍痛粜米,得到的是“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这难道不使人拍案惊疑:既然价格暴跌,原想不粜,最后为什么又粜了呢?这个问题只要学生读析“不得不粜米”的语句,就不难理解这个问题的原因了:① 商人不在乎。米商有的是从帝国主义国家运来的洋米洋面;②农民受不了。地主的租要缴的,为了雇短工、买肥料、吃饱肚皮,借下的债是要还的。通过这一解疑,同学们不难看出,旧中国农民深受帝国主义、地主、资本家的三重压榨,灾难深重,油然而生同情之情。

总之,通过“对比设疑法”对课文仔细深入探究,层层剖析,就能懂得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一层有次序地表达出来的,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