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解词方法例谈

陈升柱陈怀荣 “语境解词”就是指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直接从词语所在的上下文里

获取解释的现成材料。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助于沟通词句段篇的知识联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因而,我们小学生掌握语境解词的方法非常重要。现以第 11 册课文为例,作如下介绍。

  1. 从现成的句子中找。如“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卖火柴的小女孩》)。这里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大年夜”的解释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一类所解释的大部分是名词,而且在语境中常有破折号、括号或点明性的语言。如“忙月”(在过年过节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少年闰土》),“电子计算机也叫电脑”(《奇妙的电脑》),“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及时的大雪称为瑞雪的道理吧”(《第一场雪》)。

  2. 从下一句(或后半句)中找。如“辽阔的北方平原上⋯⋯一望无际的土地”(《老科学家下乡》)。后面的“一望无际”解释了前面的“辽阔”。这一类,往往是后边以浅白、直观、具体的语言,解释了前面比较抽象、深奥的词语。如“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金色的鱼钩》),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将相和》)。

  3. 从词语所在的句中找。如“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毛皮是油一般的滑”(《少年闰土》)。“猹”的意思,就是句中所描述的“状如小狗而很凶猛,毛皮是油一般的滑”的小动物。这一类解释的词语,大多在本句中是中心词。如“在北极圈内居住的因纽特人,穿兽皮,吃兽肉,住在冰房子里,以打猎为生”(《读书笔记一则》)。句子中主要词语是“因纽特人”,抽出后所剩下的都可以作为注解。

  4. 从并列、对应的句子中找。如“勒若不分昼夜地上山砍柴⋯⋯姐布也不分日夜地织布”(《一幅壮绵》)。后边对应句的“日”字解释了前边的“昼”字。并列或对应的句子往往要避免用词的重复,我们正可利用这一特点,以熟知的词语解释对应陌生的词语。

  5. 从相对、转折的句子(部分)中找。如“静寂的草地热闹起来”(《草原》)。草原还没能“热闹”起来就是“静寂”。采用这种方法,解释的部分往往与被解释的词正好是反义词,因此,在解释的词或被解释的词前面常有“不”之类的否定性的副词,如“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给颜黎民的信》)。“我国马上把它送来,决不失信。⋯⋯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将相和》)。

  6. 从上下文词句的描述中领会。如“我们趴在地上 必须纹丝不动,

    咳嗽一声或蜡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 觉”(《我的战友邱少云》)。理解“纹丝不动”一词,必须从后面的描述中领会,“不能有稍微的动作或声响”。解释这类词语,要从语境中已知的相关部分综合、推断。如“天气骤然变冷⋯⋯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第一场雪》)。从“变冷”、“寒风”、“大雪”综合推断出“凛冽”的含意。“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

罪⋯⋯”(《将相和》),句中的“背上荆条”和“到门上请罪”就是“负荆请罪”的意思。“来了两个叫花子⋯⋯讨饭过活⋯⋯”(《一幅壮锦》), “讨饭过活”的人就是“叫花子”。

  1. 从具有修辞色彩的语境中找。如“朝阳柔和地抚摸一望无际的土地”

(《老科学家下乡》)。只有从“拟人”修辞角度去领会句子,才能准确地理解“抚摸”这个词的意思。这类词往往不一定是新词,可它的解释在词典里又找不到。这就必须先判断语境的修辞格,再按修辞的特点去理解词语。如“看你脸往哪儿搁”(《我的心事》),只有按“脸”借代了“面子”, 才能正确理解“搁”的含意。“人老,土地并没有老,要靠科学给它点滋补”

(《老科学家下乡》)。可以从“人”与“土地”的比拟理解“滋补”。 8.从片断或全文的思想内容归纳。如“完壁归赵”的意思应该从《将相

和》的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去归纳。这种需要在广泛范围取材归纳进行解释的词语,多数是成语、典故之类。如“负荆请罪”以及许多作为寓言题目的都是。这类词语(包括前面一类)就地取材所能解释的只是它的本义,我们必须以此为基础,从引申义和修辞义两方面去领会,这样的解释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