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的棋类活动

在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棋类活动较为流行的要算契丹人。据文献记载和近年来考古发现,围棋、双陆棋等已从中原传入契丹人,但尚未发现象棋传入。契丹人民间也有简单的棋类。

  1. 围棋。围棋历史悠久,在中国出现当不迟于春秋战国之间,并传入契丹人。解放以来在辽墓中曾多次发现棋具实物,证明辽代围棋已很流行。1954 年辽宁省锦西西孤山萧孝忠墓出土围棋,有陶制棋子 76 枚,黑白二色。圆饼形,模印花纹,但棋子不足数,未发现棋盘。1966 年朝阳纺织石常遵化墓, 出土围棋子,白色子为玛瑙制成,相当精制。1977 年在内蒙古歼汉旗丰收公社白塔子大队发现一座辽墓,出土有全套棋具。棋盘作方形桌,高 10 厘米,

边长 40 百厘米。桌上涂白漆,木质已朽。桌心长、宽各 30 厘米处布置围棋

子,纵横各 13 行,现存黑子 79 枚,白子 76 枚,计 155 枚,清理时有空格处。出土时黑白两色棋子作进行中的棋局式摆在盘上,棋子均置于棋盘纵横交叉线上,这为我们再现了辽代围棋全套具和对奕的情景。

  1. 双陆棋。双陆棋为我国博戏,起源很早,相传由天丛传入,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也传入契丹人。因局如棋盘,左右各有六路,故名。马作锥形。黑白各 15 枚,两人相博,骰子掷 契丹人的棋类活动 - 图1马,白马从右到左,黑马反之, 先出完者为胜(见[宋]洪遵《谱双》)。辽宫廷盛行双陆戏。《辽史·圣宗纪三》载,统和六年(988 年)九月“丁酉,皇太后幸韩德讓帐,厚加赏赍, 命从臣分朋双陆以尽欢。”《辽史·伶官传》载,辽兴宗与其弟重元对弈双陆棋,“又因双陆,赌以居民城邑。帝屡不竞,前后已偿数城。⋯⋯一日复博,罗衣轻指其局曰:‘双陆体癡,和你都输去也!’帝始悟,不复戏。” 辽道宗竟以数城与其弟对奕双陆棋。[宋]洪皓《松漠纪闻》载:“[辽]道宗末年,阿骨打来朝,以悟室从。与辽贵人双陆,贵人投琼不胜,妄行马,阿骨打愤甚,拔小佩刀欲剚之,悟室急以手握鞘,阿骨打止得其柄,杙之其胸。” 同书又载,契丹人与女真人对弈:“辽亡,大实林牙亦降,后与粘罕双陆争道,粘罕心欲杀而口不言。大实惧,及既归帐,即弃其妻,携王子宵遁。” 双方对弈。因争胜负产生杀机而动起武来。双陆棋也传入金代,据《松漠纪闻》载:“燕京茶肆,设双陆局,或五或六,多至十,博者蹴局,如南人茶肆中置棋具也。”

双陆棋具已有实物出土。1974 年在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公社叶茂台大队发掘之辽墓中,首次出土漆木双陆棋一付。棋盘为长方形,在两个长边各雕出一个月牙形纹样和左右共 12 个圆坑(左右各六,是语双陆),雕处涂以白

色,盘上堆放着 30 粒锥形棋子,黑白各 15 粒。旁边还放着两粒角骰,已腐朽。这是在契丹妇女墓发现的双陆棋具。可见双陆棋在辽代之盛行,这也是契丹人受中原文化影响之一点显现。

  1. 民间棋类。1980 年在辽宁省文化局组织的全省文物普查中建昌县王宝营子公社城子沟大队战国城址中的辽墓中,发现一石棋盘,棋盘是利用自然河卵石刻制,近方形,两面扁平,各刻一棋盘,棋盘外边均有刻字,一面三字,一面一字,字均不识,其中有两字连书一起,可能与棋面有关,这可能是契丹大字。其中一种至今当地人仍会对弈,称为“老虎吃绵羊”。另一面无人了解。这可能是流行于当地村民,包括汉人、契丹人的棋具,为他们劳动之余的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