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如缅甸、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菲律宾等国家的城市的操场上、庭院内或是乡村的小道旁、打谷场上,时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群众围成一圈,互相配合,各显神通,把一只球踢得左盘右旋, 上下飞腾。

这种球,就是藤球,缅语叫“钦龙”。

既然称作藤球,它的制作材料当然离不开藤。人们把晒干的藤子劈开, 截成细条,再编织成球。用小刀把球的外表刮光,去掉毛刺,并在藤条的每一交叉处夹进一个竹片小楔子。把成形的藤球用水煮几分钟,然后取出晒干, 放在桌上,一边压一边滚,直到使夹进去的竹片小楔子都捧出来为止。这时把藤球放在手上,轻轻一拍,即可发出沙沙的响声,藤球就算做好了。正式比赛中的藤球,是用每股 9~11 根单层藤条编织的,呈圆形,共 12 个孔。藤球的圆周不能超过 0.43 米,也不能小于 0.14 米,球的重量在 160~180 克之间,富有弹性,踢起来唰唰作响,十分悦耳。

藤球制作的材料既特别,藤球活动的方式也特殊。古时候,缅甸人踢藤球,大都是一个人。踢球人用自己的身体各关节或掂或踢,使藤球固定或围绕自己身体转来转去,或者用自己脚腕、膝盖、肩胛等部位同时夹住、顶住几个球,使球不落到地面上。这叫做踢死球。后来,缅甸人又创造出踢活球的踢法:踢球时,几个人围成一圈,有的用脚踢,有的用膝掂,有的侧身顶, 有的转身抛,你传给我,我传给你,配合默契,十分巧妙,远远看去,金黄色的藤球在衣装艳丽的表演者中间左右穿梭,上下飞舞,令人眼花缭乱。

为了使藤球运动为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地区)和民族所接受,使之成为世界性的运动比赛项目,人们借鉴现代运动项目比赛规则,对藤球的比赛场地、器材,正式比赛人数,技术规则,判定胜负的标准等做了一些规定。藤球比赛很象排球比赛,比如用球网将双方隔开,发球得分制等。但是藤球比赛中,当双方赛成 13 平时,先达到 13 分的一方有权选择加赛的权利;当双

方赛成 14 平时,先达到 14 分的一方有权选择加赛的权利。选择 13 平或 14

平加赛时,记分牌将变成 0:0,先达到 5 分或 3 分(有选择权的一方定)的一方为胜者。

但是,藤球和排球的最大不同在于藤球是用脚代替手踢球!就运动员所施展的单个技术动作看,主要有脚面不同部位的踢法、胸挡、头顶等。

藤球比赛,动作变化快,技战术丰富多彩。如发球战术中揉进发球的力量、速度,轻重结合,找对方的防守困难和“危险”区域发球。进攻时,有些运动员娴熟地施展灵活多变的扣球技术,有时用脚做假的扣球动作,骗过对方拦网队员后,用头将球轻吊过网;有时用脚大力扣球,身体腾翻一周后仍直立着地;有时身体背对球网,实施倒勾扣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