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围棋”——藏棋

一九五九年,锡金王子辛格·纳姆加尔(译音)访问日本,对棋界来说是一件大事。这倒不是因为王子提出了要与日本选手下棋,而是因为在他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有一件与他形影不离的心爱之物,那就是布制的,上面画有纵横各十七道线的棋盘。这棋盘犹如晴天霹雳一般,顿时轰动了整个日本棋坛!除了有人在照片上看到过中国河北省望都县出土的东汉十七道线古棋盘之外,生活在二十世纪中叶的日本人,还是第一次面对这种古老的棋盘。更何况有人还想用这种棋盘与日本选手交锋呢!锡金的围棋从何而来?好奇心切的记者纷纷前来采访。询问之下,锡金王子答曰:“我的棋是从西藏的达赖喇嘛那里学来的。”呵!谜底揭晓了。原来这就是神秘的藏棋。

藏棋的正式名称叫“密芒”。在藏文中,“密”的意思是“眼睛”,“芒” 的意思是“众多”,故“密芒”也被人俗称为“多眼棋”或“多目之戏”。在西藏,类似“密芒”那样,用黑白子在纵横交错的棋盘上应对进退的盘上游戏,还有许多种。如“吉波吉之”(可译为“王子与臣民”)、“萨纽拿姆夏”(可译为“天堂与地狱”)、“吉”(可译为“排队”)等等。但这些盘上游戏一来较藏棋远为简单;二来发明又较晚,大约在十三世纪前后才流行于世,远远比不上“密芒”历史悠久。所以,把“密芒”称之为藏棋, 是当之无愧的。如果把一幅藏棋摆在商店的橱窗中,过路的绝大多数行人一定看不出它与围棋的区别。即使是比较细心的爱好者看到了,大概也会把它误认为是“小号围棋”吧?的确,单从外形来讲,除了藏棋棋盘是纵横各十七道线路,围棋是纵横十九道线路之外,再也找不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了。然而,一旦涉及到棋规方面,二者之间的差别就明显了。第一图就是藏棋在对局开始前的形态。它与围棋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藏棋棋盘只有纵横各十七道线路。第二、藏棋是由持白棋的一方先走。

第三、开始对局前,要在藏棋棋盘上摆好十二个子,黑白各六枚,交叉摆放。如图一所示这十二个子的位置是固定不动的。

由此,引出了藏棋与围棋的第四个差别, 即藏棋没有让子棋。对局双方如果实力有差别,一律用“贴目”的办法来解决,具体“贴目”多少,由双方在局前商定。例如,某人的水平相当于 5 段,对手水平相当于初段,二人对局结束数棋时,5 段的一方就要“贴”给对方 5 个子。如果是九段与初段对局,9 段的一方就要在数棋的时候“贴”给对方 10 个子(西藏实际上并没有段级制度,这不过是举例而已,因为日本棋院规定:如果水平相差一段,

则上手方要“贴”给下手2目半,即1 1 子)。

4

藏棋关于提子的规则和围棋基本一样。凡是没有“气”的棋子都要从盘上拿出。但是,当涉及到死活及提子后的杀着时,则与围棋有了重大的区别。藏棋凡遇到对方提掉自己一子或数子时,既不允许立即点入己方刚被提掉子的地方去点死对方的一块棋,也不允许立即在刚刚被对方提过子的地力“扑” 入去反叫吃或反杀对方数子。凡遇到这种情况,己方必须先在别处走一手(类似打劫时的要劫材),须待对方在别处应一手后,己方才可以回过头来在被对方提过子的地方走棋。为了清楚起见,请看图二。按照围棋的规则,图二中的黑棋已是净死之形。按照藏棋的规则,则这块黑棋并非净死!因为白 1

叫吃,黑 2 提去白三子时,白方不能立即在△位点眼破“弯三”,而要先去别处走一手。等黑方在别处应一手后,白方才能点眼杀死这块棋。如果白方在别处走棋时,黑方置之不理而在△位补活,白方也就只好满足于在别处再走一手了。

白 1“扑”、黑 2 提时, 白方不能立即在 1 位反提。而要先找“劫材”, 待黑方应劫材后,白方才可在 1 位提数子。

黑 7 提时,白方不能立即在△位叫吃,也须先在别处“找劫”。

吃“接不归”是可以的。见图五。白 1 补,黑 2 提时,白方在 3 位“叫

吃”。这已经算是在“别处走过一手”了。于是,下一手方就可在 1 位提掉

黑方 5 子。

对杀时更要注意!1 紧气,白 2 提二子时,黑方不得即在△位继续紧气! 以此类推,在双方对杀紧气时如果遇到“丁四“刀把五”或“梅花六”等形状时万要仔细地计算清楚。如果找不有效的“劫材”的话,计算杀气的口诀“三三、四五、五八、六二”就会变成错误的计算方法了。

除了上述这几条外,在其他各个方面,藏棋的棋规与围棋完全一致了。藏棋关于提子后杀着的规定,似乎与“凡是没有‘气’的棋子都要提出

盘外”这条规则矛盾。然而,它与打劫的道理却颇为相近。它使双方的棋不致于被对方轻易地杀死,开阔了逃跑一方的生路,增添了攻击一方的困难。就这一点来说,这条规则是有趣的。

藏棋关于对局开始前要先固定放置黑白各六个子的规定,则大大地限制了棋局的变化。对于棋艺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不利的。其实,藏棋关于提后杀着的规定,也是为盘上这十二个“置子”服务的东西。要使双方的棋不致于轻易被吃,对藏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试想一下,如果双方在第一个局部的交锋中, 某方就已经死掉了一块棋,哪这盘棋的胜负也等于定局了。因为在其它局部,双方的“置子”分布均衡,已没有多少可变化的余地。双方势力的分野也将迅速地确定下来。只要吃掉棋的一方在以后的战斗中下得稳一点,哪怕是保守一点,只要不出大毛病,即可稳操胜券。

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对局是否要继续进行,大概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吧? 所以说,在“置子”众多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关于提子后杀着这条规定,藏棋的胜负将在很大程度上由双方投入作战的第一个局部来决定。或吃亏或死棋,都几乎是不可挽回的,根本谈不到全局问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显然是应该设法避免的。

中国古代围棋在开始对局之前,要先在对角星的位置上固定放置黑白各二个子。很早已经有人认为这对发展棋艺不利了。日本大约在永禄年间(公元 1558—1569 年),已逐渐废除了放置“座子”的规定。中国到了本世纪初, 也逐渐采用了现代围棋不放“座子”的下法。藏棋要在十七道棋盘上放置十

二个“座子”,无疑比中国古代围棋更要落后得多。然而,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得出重要的结论,即藏棋的历史比十九道棋盘的围棋要古老得多。藏棋不搞正式比赛,所以也没有限制时间必须下完的规定。一般的人大

约用三四个小时即可下完一局。但棋艺水平比较高的人下棋则很慢,下一盘棋要花一天的时间,甚至通宵达旦才能终局的事情,亦属屡见不鲜。民间曾流传着某藏王与王后棋逢对手,一盘棋苦战了三天三夜才分出胜负的故事。通常,如果夜幕来临而棋还没有下完时,就要把这盘棋妥善放好,不让别人乱动。第二天经公证人及双方认可,方始继续对弈,直到终局。这就很象现代围棋比赛中的“封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