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在朱德的心目中,他最崇敬的人是自己的生母。母亲把伟大人格:忍耐、宽厚、善良融入朱德的血肉之躯,对朱德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母亲生于 1858 年,祖上是漂泊四方的艺人,母亲的父辈在仪陇定居后, 仍然保持着钟家的传统,靠卖艺为生。遇到有人家婚娶、丧葬、生日,她家就被主人雇去吹吹打打;遇到过节赶集,便搭台演戏,以此勉强糊口。在朱德的记忆中,“那是一帮爽朗而愉快的人,一般老百姓对他们喜爱得不得了。”

①虽然这类艺人是百姓们不可或缺的,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且

生活也没有保障。

钟氏生育朱德时,才 28 岁,却已是 4 个孩子的母亲了。过多的生育,繁重的劳动,缺衣少食的生活,使这位年轻的母亲过早地显露出苍老、憔悴。额头上、眼角边的皱纹记录着这位农村劳动妇女的沧桑岁月。朱德后来在向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谈起他的母亲时说道:“她比一般妇女要高大一些,强壮一些,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伏显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挽成一个发髻,两只大大的褐色眼睛里充满了贤慧,充满了忧愁。”“听说,我临出生的时候, 母亲正在烧饭。还没等饭烧好,我就呱呱落地了。母亲生了我就立刻起身, 接着做饭。”①

在旧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是农民,而农民中最苦的又要数农妇。她们除了劳动、生儿育女,没有任何个人权利,这种封建的传统观念在朱家也毫无例外地保留着。孩子越多,母亲就越苦,钟氏生了朱德以后,又生了9 个儿女,因为实在无力抚养,被迫溺死了 5 个。这在钟氏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随着弟弟的降生,朱德就失去了吃奶的资格。而且由于母亲的大半时间被家务和农活占去了,没有更多的精力照料这些苦命的孩子。幼年的朱德便离开了母亲的抚爱,在土里滚、泥里爬,在大自然的沐浴下,他竟然没有得过什么病,相反的却磨练出一副健壮的体魄。

为了抚养众多的孩子,钟氏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饭。白天在地里干活,种田、种菜、挑粪,回到家里要挑水、做饭、喂猪、养蚕,晚上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纺线,一直到深夜。由于钟氏的勤劳、聪慧,一家人的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下去。她做饭时,用菜籽油放在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里做调料,让一家人吃得有滋有味。钟氏亲手纺出的线,请人织成布, 染上颜色。这种“家织布”有铜钱那么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老二、老三接着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钟氏就是这样终日忙碌着。

在朱德的记忆中,母亲性情和蔼,从没有打骂过孩子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在朱德稍懂事时,经常和哥哥们围坐在母亲身旁,在“吱扭扭、吱扭扭”的纺车声中,听母亲讲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每当母亲讲到穷苦人怎样受苦时,孩子们的眼睛里时常充满了泪花;每当母亲讲到有钱人为富不仁、欺负穷人时,孩子们又恨得攥紧小拳头。听着听着,孩子们困乏了, 母亲把他们一个个抱回漆黑的小屋,纺车又继续“吱扭扭、吱扭扭”地响了

①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三联书店 1979 年版,第 16 页。

① 《伟大的道路》,三联书店 1979 年版,第 14—15 页。

起来。

朱德四五岁时,就开始帮助母亲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活计。也许是由于他从两岁起就过继给伯父而成为这个大家庭的长房长孙的缘故,也许是由于他比其他几个兄弟更为听话的缘故,在几个兄弟中间,母亲更疼爱他,干活时常常把他带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德从母亲那里学到了不少劳动的知识。他后来回忆说:“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 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①

钟氏心地善良,她自己虽然生活很苦,还周济和照顾其他穷苦的乡亲。谁家断了炊,谁家的婆娘生了病,她总是带着朱德去安慰一番,送去一点粮食糊口。有一年,南巴地区闹了灾,不少灾民外出逃荒。他们经过村子时, 挨户乞讨。钟氏拿不出可以救济的粮食,就煮一锅瓜菜糊糊,让朱德送去。朱德从小耳濡目染,受着母亲的影响,他也常常帮助年迈体弱的老人割草喂牛,帮助力气小的伙伴把柴草背回家。

在朱德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 1895 年除夕朱家被迫分家时的情景。他永远也不会忘却他的母亲留给他的教诲,母亲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也更加高大。“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 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①

一个普通的劳动女性以她勤劳俭朴的习性、宽厚仁慈的性格和朴素的阶级意识,为中国革命造就了自己伟大的儿子,而朱德一直怀念着给予他完美人格的母亲。1944 年,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②

1944 年 2 月 15 日,朱德的母亲在家乡逝世,享年 86 岁。消息传到延安, 各界群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会上号召,做母亲的要学习钟太夫人,做儿女的要学习朱德总司令。毛泽东在挽联中写道:“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无产阶级完人”。

此时,朱德的心情是悲痛的,然而他很快将这种哀情埋入心底,生化成一股力量。他说:“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

①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10—111 页。

①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12 页。

②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13—114 页。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