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织匠的故事

朱家的房后,有一条通往山外的大路,它是古时驿道的一条支路。这条大路,可以通达仪陇县城,它给儿时的朱德带来了重大影响。

从大路上过往的行人中,有背着器械的匠人,有走江湖的艺人,有运送货物的商人,也有身穿长衫的读书人,还有乘坐肩舆、轿子的地主、官吏等。朱德时常蹲在路边的山坡上,好奇地观察着从眼前经过的各式各样的行人。有时,过往的行人也在朱家房前的树荫下歇脚喝水。从这些人的谈话中,朱德知道大山外面有仪陇县城,有成都、重庆、西安和皇帝驾座金銮的北京城, 还有比四川更大的中国国土。他也听说洋鬼子一再打败中国军队,朝廷腐败无能,却对老百姓实施暴虐。这些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对外界产生了兴趣。他后来回忆说:“我时常在‘大路’上跟着人走,直到人家赶我回去”,“我希望到外面走走。”①

在过往的匠人中,有一位令朱德神往和钦佩的老织匠。每年入冬以后, 他都要来朱家。母亲和婶婶们把一年里纺出来的线交给老织匠,织成布,再拿去染上颜色。这样,全家人的穿盖就都有了。

老织匠也是广东客家人,这时已年过六旬,早年曾参加太平军,跟着翼王石达开南征北战。他的到来,总是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他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牢牢吸引着孩子们。

朱德 7 岁那年,一入冬,他有空就跑到大路边,翘首眺望着大路的尽头, 期待着老织匠的出现。

老织匠终于来了,还带来一个十余岁的小徒弟。老织匠额头上的皱纹更深了,背也弯了许多。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拉着老织匠的手把他迎进家门。从此,朱德每天一放学,把分配给他的家务做完,就和兄弟们挤在织机旁,请求老织匠摆一段龙门阵。每次都是大人们来催促好几遍,他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一天,老织匠给孩子们讲起了太平军的故事。他一面熟练地摆弄着织机上的梭子,一面述说起来:

“四五十年前,中国和外国打仗打败了,洋鬼子闯进了中国,朝廷怕得要命,洋鬼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下子可苦了老百姓,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穷人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就拿起家什和官府拚命。

“那阵子,闹起了太平军,穷人们都跟着天王洪秀全打官府的军队。天王手下有许多智勇双全的将领,像石达开、李秀成、李开芳、林凤祥⋯⋯官军见了他们的旗子,吓得就跑。太平军杀贪官、杀财主,把粮食和土地分给穷人⋯⋯”

老织匠眉飞色舞地说着,又兴奋地唱了起来: 日头出山亮又明,

乡里来了太平军。财主恶霸挨捆绑, 推去杀头民欢心。

⋯⋯

孩子们听着,高兴得手舞足蹈。在朱德的心目中,太平军的将士们不怕

① 《伟大的道路》,三联书店 1979 年版,第 26 页。

官府,不怕朝廷,不惜用自己的性命为穷苦人打天下,都是英雄好汉。 “织布爷爷,您也是太平军吗?”朱德好奇地问。 “是啊,”老织匠笑着说,“我跟着翼王石达开从西打到东,从东打到

西,闹得可红火了!” “后来呢?”朱德迫不及待地追问着。

“后来,”老织匠的神色顿时暗淡下来,他充满深情地说道:“官军人太多了,我们打了败仗,退到大渡河边。可是,官军又紧紧追了上来,一场血战,打得真惨呢!河里漂满了尸体,水都被血给染红了。后来,我装扮成山民才侥幸跑了出来,四处漂泊⋯⋯。”

老织匠放下手中的梭子,伤心地流下眼泪。 “织布爷爷,石达开死了吗?”朱德拭去眼眶里的泪水,又问道。 “他是不会死的。听说不久前有人还看见他头戴银盔,身披银甲,骑着

一匹大白马,身子骨可硬朗了,还像当年那样威武。”

朱德也不愿意相信石达开已经死了,他多么希望石达开再拉起一支队伍,为穷人报仇,让穷人都过上好日子。

⋯⋯

布织完了,老织匠要离开这里到别的地方去。朱德和兄弟们把老织匠送上大路,他盼望老织匠再来时,能带来太平天国英雄们的好消息。

来年冬天,老织匠没有再来,以后朱德也再没有见到老织匠。然而,太平军将士的英雄业绩,却深深打动了他那幼小的心灵。直到几十年后,朱德仍然对老织匠所讲的故事记忆犹新。他曾不无感触地说过:“我做小孩子的时候,太平天国的故事给我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