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师的启迪

朱德随伯父母移居大湾的 1 年以后,具有远见的伯父又送朱德进入距大

湾 7 里地的席家偏私塾继续读书。他在这里度过了 9 年的私塾生活。

塾馆的先生叫席国珍,字聘三,号伯谷。朱德入塾时,他已年近 50。席先生年轻时,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第,从此,也就打消了科考的念头, 在家设馆教书,兼种几亩土地,聊以为生。

席先生为人刚正,嫉恶如仇。在朱德的眼中,席先生不仅是一个“对外部世界颇有远见卓识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周身叛骨、朝气勃勃的评论家”。9 年间,席先生对封建统治者的抗争意识和图谋变法革新的维新思想对朱德走上民主主义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朱德曾把他称作是自己思想上的启蒙老师。

朱德在席先生门下读书的几年间,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一方面,清王朝统治者腐朽昏庸,致使国力日蹙,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软弱无能,束手无策,在列强的铁蹄下签订了一个又一个饱含屈辱的条约, 使中国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日益觉醒,不堪忍受民族的屈辱,奋起抗争。一些具有强烈爱国意识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疾呼,纷纷提出救国治世的“良方”,企图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社会的动荡同样震撼着西南偏隅的山村。席先生经常把他听到的悲惨事实讲给学生们听,启发大家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少年朱德,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下,知道了许多大山以外发生的事情,明白了许多道理,萌发出要拯救中华民族的爱国意识。

1894 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海战,致使清朝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次年 4 月, 在日本的淫威下,清王朝在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上签字,把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赔偿白银 2 亿两,并且允许外国资本在中国设厂。从此,中国面临着严重的被瓜分危机。

割地赔款的消息一年以后才传到马鞍场。席先生在课堂上气愤地对学生们说:“如此下去,我们偌大的民族就像砧板上的一块肥肉,任凭洋人宰割。朝廷的赔款,都是官府从百姓身上搜刮去的,苛捐杂税就像一副沉重的担子, 压得穷人直不起腰、喘不过气啊!”在席先生的言谈话语中,他特别称颂那些敢于反抗官府、反抗洋人的英雄好汉。席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在朱德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掀起了国民救亡图存的浪潮。上海《申报》的评论道:“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①台湾同胞更抱定“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②的决心。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者纷纷登上政治舞台。正在北京应考的康有为听到签订条约的消息,连夜奋笔疾书,起草了“万言书”, 联络十八省千余名在京会试的举人,联名呈送光绪皇帝。这就是当时震撼朝野的“公车上书”。书中痛陈割地、赌款的严重后果,要求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其中变法

① 载 1895 年 7 月 15 日《申报》。

② 《中日战争》第一册,新知识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203 页。

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万言书”中还初步提出了变法的具体主张。此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各地相继组织学会、开设讲馆和创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1898 年 6 月,光绪皇帝接受康有为等改良派的主张,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从此,新政诏书、谕令不断传往各地,这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黑暗年代,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席先生想方设法把变法诏令的内容抄录下来,向学生们反复诵读、讲解。朱德把先生的话记在脑子里, 回到家中,便津津乐道地向家人宣传变法维新运动。对此,茫然无知的家人, 虽然弄不清朱德讲的事情有什么实际意义,他们所想到的只是如何不再受到地主和官府的压榨,但是,他们却为朱德能知道那么多的天下大事感到骄傲。

然而,短命的维新运动仅仅进行了 103 天就烟消云散。消息传来,席家碥私塾里也充满了忧愤的气氛,席先生激动地向学生们介绍谭嗣同等人舍生取义的悲壮事迹,勉励学生们将来要立志救国。

如何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摆脱外国列强的欺侮?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德在席先生追求科学进步的思想影响下,开始思考起寻找救国道路的问题。席先生虽然痛恨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虽然他自己也没有学过西洋科学,但是,他从“科学使西方国家成为强国”这一事实出发,告诫学生们,要使自己的民族强盛起来,不再受人凌辱,就要学习西洋科学,美国、德国、日本之所以能够强盛,就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有一年夏季,朱德的学友吴绍伯从成都度夏归来,带回一本北京译学馆出版的数学书,引起了席先生的浓厚兴趣。他把吴绍伯、朱德找来,加上自己的儿子,4 个人接连琢磨了几个晚上,在昏暗的烛光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尽管这时的朱德并未理解先进科学技术的真正含义,仅仅是对数学产生了兴趣。但是,他说:“对科学的信仰从此而起,我也成了热心的信徒之一。”

在席先生的私塾里,朱德读完了四书五经,还涉猎了一部分史籍,以及

《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一些历史小说。然而,对他来讲,更主要的收获还不仅仅是打下了旧学的基础,而是看到了在大山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他日夜思索着走出这片狭小偏僻的山乡,去寻找新的生活。

① 《伟大的道路》,三联书店 1979 年版,第 5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