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跋涉

1909 年初,23 岁的朱德再次来到成都,他准备与敬■一同到云南去投考讲武堂。

朱德为什么要到云南去呢?当时,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东北三省在日俄战争之后,已成为俄国和日本的势力范围。法、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西南边疆的侵略。法国为了掠夺云南的矿产资源,加快修筑越南至云南的铁路。美国也伺机侵略云南片马地区。在这种形势下,朱德痛感危亡在即,非救国不可。而东北和云南比较,他认为去云南更实际一些。

道路艰难,颇费时日。朱德和敬■从成都乘船,顺岷江南下,沿江两岸的奇异风光吸引着朱德。船到叙府(今宜宾),他们离船上岸,渡过长江, 进入云南。山间的路蜿蜒曲折,一边是陡直的悬崖峭壁,另一边则是漆黑如墨的万丈深渊。在 70 多天的长途跋涉中,朱德真正体会到“吃尽云南苦”的全部含义。4 月间,他们终于走进了云南省会——昆明的城门。

昆明,地处云南省中部、滇池盆地北缘,气候温和,素有“春城”之称。元至元十三年(公元 1276 年)设置县治,后改为中庆路治。明朝以后升至云南省治,成为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朱德和敬■在一萧姓人家的客栈里住了下来。这时,朱德才决定给家里写一封信,说明自己为什么要离开家乡的想法,并且说明自己并不是要到成都读书,而是来到云南准备投考讲武堂,当一名军人。他知道,无论是去成都,还是来云南,家里人都是不赞成的,当初回家时的情形就证实了这一点。家人的想法是很明确的,就是希望他们花费多年心血培养出来的朱德能做官、挣钱,使朱家从苦难的煎熬中摆脱出来。然而,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朱德来说,他既不可能重新回到世代务农的家庭中去,也不愿意循着席聘三先生走过的路默默地度过一生,他要按照自己选择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第二天,敬■给在讲武堂里的一位成都老乡写了一封信,希望能通过那位老乡介绍进入讲武堂。因为讲武堂主要是招收云南籍的学生,外省人若没有当地老住户或有权势人家的担保,是很难进入讲武堂的。

不久,敬■的朋友来了,把他俩带到当时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相当于师) 第七十四协(相当于旅)驻防的地方——巫家坝。这里驻扎着一个由川籍人组成的步兵标(相当于团),标里的军官已在云南多年,经他们介绍是可以进入讲武堂的。

夏季里,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招生考试开始进行,朱德和敬■在一位川籍军官的介绍下,也参加了考试。两人的成绩都合格,这使他们万分高兴。可是,等到公布录取名单时,朱德大失所望,榜上没有他的名字,而敬■却被录取了。朱德苦思冥想,弄不明白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敬■带着几分不安告诉朱德,他在报名时,把籍贯改写成云南昭通府大关厅。听了敬■的话,朱德才弄清个中原委,他后来回忆说:“这给了我一次教训,我决定以后也不能那么照实办事了。”①

这时,最使他为难的是,带来的盘缠已所剩无几,他必须想办法在这里生活下去,以期寻找进入讲武堂的机会。于是,他再次找到那个川籍军官, 要求入伍当兵,他的要求立即得到应允。那个川籍军官对他说,先当兵也是

① 《伟大的道路》,三联书店 1979 年版,第 99 页。

一个办法,因为讲武堂招生章程有个规定,军队中的下级军官或士兵,可以通过保荐进入讲武堂学习。朱德在填写入营登记表时,吸 取了上一次的教训, 把籍贯改写成云南省临安府蒙自县,并且把原来使用的名字“朱建德”改成“朱德”。

当兵的生活是艰苦的。当时,一般人是不愿意当兵的,不仅鄙视这一职业,而且吃不了那种苦,除非衣食无着,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这条路, 更何况是读书人,决不愿当一名大兵。朱德在兵营中,除了接受军事训练外, 还要做许多杂役,尽管如此,他还是踏踏实实地认真去做。在这里,朱德还结识了 3 个当兵的朋友,他猜想这几位朋友可能是民间帮会组织——哥老会的成员。结识这几位朋友,为他后来加入哥老会,开展反清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基本训练结束后,朱德因为文化程度高的缘故,升任队(相当于连)部司书生(即文书)。不久,由于他工作努力,经标统(相当于团长)罗佩金推荐,再次投考讲武堂。这一次考试的结果,使他如愿以偿。12 月,他终于走进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大门。对于几经周折所取得的成功,他感到由衷地喜悦。他后来回忆说:“我的志愿总是想做个军人,而这个讲武堂恐怕是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它收学生很严格,我竟被录取,因此感到非常高兴。”①如果说,决心离开仪陇是朱德一生中作出的重要抉择之一的话,那么, 进入讲武堂则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在这条道路上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①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 1979 年版,第 315—3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