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闷·彷徨

1919 年 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英、美、法、意、日操纵下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讨论处理战后的世界问题。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代表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提出了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和取消列强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等正当要求。4 月下旬,和会在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不顾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霸占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这种强权主义的做法,立即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巴黎和会的消息传到国内后,首先在知识界和学生中激起极大愤慨。5 月 4 日,北京各校学生 3000 余人举行集会、游行,提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的口号。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震动了全国,得到全国各地学生的热烈响应。

在沪州,各校学生也积极行动起来,举行罢课、游行、集会,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无视中国主权的罪恶行径。学生们这一爱国行动,很快影响到工、商各界,一场抵制日货的运动在沪州轰轰烈烈地展开。

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着中华大地,也激励着朱德。作为一名中国人,强烈的爱国意识驱使他在这蓬勃兴起的浪潮中去寻求拯救中华民族的出路。

1920 年 1 月初的一天,泸县中学的校长找到朱德,请他给学生们作一次演讲。朱德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所感动,爽快地答应了这一要求。

第二天上午,他如约来到泸县中学。因校方已于前一天挂牌通知了全校学生,所以,礼堂里早已挤满了人。有的人没有座位,就站在通道上聆听着朱旅长的演讲。

“⋯⋯抵制日货,固然是爱国之举。但是,仅仅是抵制还不是根本的办法,还要提倡国货。依本人之见,办法有两个:一是合股开办国货贩卖所, 销售我们自己的东西;一是开办自己的工厂,生产我们自己的东西。如果能够普及国货,日货自然就可以抵制了!”①

朱德的演讲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大家一致赞同朱旅长的爱国倡议, 并称赞朱德热心公益事业,提倡平民政策,不愧是军界的出色人物。

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大量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开始涌入泸州。朱德和孙炳文常常在一起学习、讨论各种问题。他开始把目光集中到寻求新的革命道路上。

当时,对他产生影响的进步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尽管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从别人的文章中得来的,还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但是,对于处在当时那种生活环境里的朱德来说,犹如走进了一个新天地。

这期间,他从《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中,看到了李大钊、陈独秀和一些自称无政府主义的学者写的文章。这些文章为朱德提供了一个没有强权、没有专制、没有私产制度的社会图景。在这个社会里,人人平等,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劳动,没有好吃懒做之徒,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值。从这些文章中,朱德还了解到苏维埃俄国的情况。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广大劳动群众摆脱了资本家和地主的压迫,当家做了主人。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体会到“用老的军事斗争的办法不能达到革

① ②王嘉烈:《进德斋日记》。

命的目的”,“有必要学习俄国的新式革命理论和革命方法,来从头进行革命”。①

他和孙炳文一起,讨论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中国革命为什么屡遭挫折等问题。虽然他们都认为“中国的革命一定是在某个根本性的问题上出了毛病”②,但毛病到底出在哪里,他们却陷入了困惑之中。他和孙炳文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复的思索、讨论,结论是各种各样的,却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尽管如此,他们仍在不知疲倦地努力探求着中国的出路和自己的前途。

这时,朱德广泛阅读了各种书刊,互不相容的各种思潮、学说都对他产生着影响。对于外国的情况,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他曾通过康有为、梁启超的著作有所了解。他和孙炳文等人反复地讨论着民主、科学、民族和种族平等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种族和民族平等、被压迫的殖民地人民有权独立以及国家发展工业和文化等思想”。所以,他仍然没有放弃这样的想法:“相信资本主义制度有益于中国。”①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不受帝国主义列强压迫的独立国家,他认为“无论如何也要去外国学习,看看外国怎样维护它们的独立”。

这一时期,对于处在十字路口的朱德来说,他的内心是复杂的,既有对未来的向往,又有对现实的失望,既在为改造中国社会进行艰难的探索,又为找不到真正的出路而感到彷徨,他深深地陷入了苦闷之中。

①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85、386 页。

② ③《伟大的道路》,三联书店 1979 年版,第 150、145 页。

① ②《伟大的道路》,三联书店 1979 年版,第 177、15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