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

1911 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朱德结识了蔡锷。他对蔡锷的最初印象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体弱面白”。随着交往的增多和了解的加深,他从内心敬佩和尊重这位只比自己大 4 岁的青年将领。

蔡锷,原名松坡、艮寅,湖南宝庆(今邵阳)人。曾师从樊锥、粱启超门下。在“军事救国”思想影响下,他先后进入日本陆军成城学校、士官学校学习。在日本士官学校期间,由于成绩优秀,他与同期的蒋方震、张孝准被时人推崇为“中国士官三杰”。 1904 年回国后,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任职,督办军事学堂。1911 年 2 月,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邀来到云南。这时他正在教练处(设在讲武堂内)等待派遣,并受十九镇镇统(相当于师长) 钟麟同委托,编写一份向官兵进行“精神讲话”的文稿。

自从结识了蔡锷,朱德很快就为这位面颊清癯、表情冷峻、不苟言笑的青年将领所吸引。也许是出于对蔡锷那不平凡经历的兴趣,也许是出于对蔡锷那敏捷的思路和干练的能力的敬佩,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蔡锷。可是,他发现蔡锷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一股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决意要到蔡锷的住处去看一看。

一天,吃过晚饭,朱德来到讲武堂主楼旁的一处院落,这里原是讲武堂第一任总办高尔登的住所。

在蔡锷夫人的引导下,朱德走进蔡锷的办公室,他看到屋里的几架书橱摆放着各种书籍,不禁羡慕不已。

交谈中,朱德向蔡锷讲述了自己走出大山里的农舍,上新学堂,当体育教师以及千里跋涉投考讲武堂的经历,也讲述了自己从痛恨官府、地主的压迫到拥护变法维新,从立志“强身救国”、“教育救国”到决心改变中国政治制度,实现民主共和的思想过程。他的坦诚、质朴的谈吐使蔡锷甚为欣赏。

然而,朱德却感到蔡锷虽然对他所谈的一切,特别对时政的看法没有任何不同的表示,但蔡锷在谈话中从不表露对清廷的不满之意。

在谈话中,他了解到蔡锷也是一个贫寒人家的子弟,少年时期就立志要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挽救危难中的民族。1900 年,他曾从日本返国准备参加唐才常领导的汉口起义,后因奉唐命赴湖南,才幸免于难。之后,蔡锷痛感枪杆子的重要,重返日本,学习军事。同时,将自己原来的名字“艮寅”改为“锷”,意思是砥砺锋锷、重振旗鼓。这些,使朱德感到在蔡锷的身上, 潜藏着一种深远的韬晦大略。他后来回忆时谈到:“蔡锷虽然不是同盟会员, 也从来不公开和讲武堂来往,可是他却是一个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人,暗中和同盟会保持着联系。当时清朝政府对革命力量的压迫是极端残酷的。蔡锷当时对讲武堂的革命活动,作了很好的掩护。”①

此后,朱德经常到蔡锷那里去看书报。有的报纸“是他的家乡湖南的, 有的则是共和派的秘密报纸,其中有一些来自香港和东京。这些报纸大声疾呼,猛烈攻击各式各样的帝制派,并主张武力推翻清廷”②。蔡锷虽然允许朱德在他的办公室里阅览这些报纸,但他自己从来不对此发表意见。有时,朱德还从蔡锷那里借几本书带回去阅读。他读过有关介绍美国第一任总统乔

①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79 页。

② 《伟大的道路》,三联书店 1979 年版,第 101 页。

治·华盛顿生平的书,也读过 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意》, 还有康有为的《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意大利游记》和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等书籍。其中最使他感兴趣的还是康有为、梁启超写的游记。它为朱德展示了一个变幻多样的广阔天地:历史悠久的古罗马斗兽场,宏伟壮观的圣彼得大教堂,美丽繁华的威尼斯水城,庞大的托拉斯企业,洛杉矶的森林公园。更能吸引他的还是康、梁把游历诸国所了解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历史背景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使朱德大开眼界。

在蔡锷那里,朱德还看到了蔡锷编辑的《曾胡治兵语录》。文中辑录曾国藩、胡林翼治理部队的言论。蔡锷在每一章前附以按语,着重阐明章内的主旨和它的现实效用,从中可以看出蔡锷本人的治军思想。朱德知道,曾国藩和胡林翼都是效忠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但是,他们所讲的一些治兵的道理还是可以借鉴的。朱德细细地体味着文中的含义,同时,蔡锷也逐章地向他讲解,使他获益非浅。直到 30 年后,他已经担任了八路军的总指挥,还仍然认为蔡锷编的《曾胡治兵语录》对他带兵、作战有很多教益。

  1. 月间,蔡锷被任命为新军十九镇三十七协协统(相当于旅长),离开了讲武堂前往巫家坝就职。在短短的几十天里,共同的追求与理想而产生的共鸣,使朱德和蔡锷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朱德为能够结识这样一位有才干的良师益友感到欣慰。

① 参见朱德:《纪念云南起义》,载 1941 年 10 月 10 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