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向往

参加科举考试

1905 年,在家中长辈的催促下,19 岁的朱德就要去参加科举考试了。自戊戌维新以后,国内政局发生着巨大的震荡,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

联军侵占北京的一系列事变之后,执掌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为了讨得帝国主义列强的信任,也不得不“力行实政”,其中对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改以策论代替,并诏令各地将原有的书院改成学堂,要求各省城设大学堂,各府设中学堂,各县设小学堂;又令各省选派学生,用官费送往国外留学,学成后,将分别赏给进士、举人的头衔。这种“变法”,丝毫没有触动科举制度的地位,它仍然是读书人走入仕途的必经之路。

作为佃农的朱家,尽管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低下,但却无法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十多年来,他们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供养朱德念书,就是希望自己家里能有一个读书人,将来经过科举,可以做官,走上仕途,摆脱贫困的生活。然而这时的朱德,思想上已经开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他希望去上新式学堂,接受新学教育。他之所以去参加科举考试,原因有三:一是席先生赞同他去试一试,尽管席先生自己对科举考试十分厌恶;二是拗不过家中长辈的意志,他对长辈们多年来的辛苦和期望有着深切的体味;三是想由此实现自己多年来“到外面去看看”的愿望,在席先生的开导下,他一直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启程那天,朱德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们都赶来为他送行,全家老小聚集在大路上,仿佛在进行着一次隆重的仪式。朱德静静地聆听着长辈们的一再叮咛,他仿佛感到自己肩上压上了一副沉重的担子,承负着朱家的命运与寄托。同时,他也为自己将要步入一个比马鞍场更广阔的世界而感到欣慰。

掌灯时分,朱德和吴绍伯、席景荣等七八个同学走进了仪陇县城,他们在城关找到一家客栈住了下来。

第二天,朱德一行先到城东的县署礼部验身。报名时,他改用“朱建德” 的名字。而后,他们又一同去逛街。

县城的街道已年久失修,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扭曲着向前延伸。街市上倒很热闹,沿街店铺挑出的破旧幌子,五花八门;小贩们坐在路旁高声吆喝着, 箩筐里装着青菜、豆腐、猪肉、鸡鸭等等;空场上还有几个艺人在耍把戏, 人群中不时传出喝彩的声音。初次进城,朱德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非常新鲜, 不时地仁步,总想看个仔细。最使他感兴趣的还是城西的圆通阁。这里盛行佛教、道教,因此,建造了不少寺、庙、庵、祠、观、阁,历史上最多时达到百余座。其中最大的要数古刹西龛寺,此寺建于后周,院内建有圆通阁。战乱时,寺院被焚,仅留下圆通阁。朱德和同伴们进了阁门,拾级而上,来到顶层。朱德凭栏眺望,远处群山叠翠,一览无余,近处房屋依山而建,鳞次栉比。他从未见过这般景象。然而,他更想知道,在群山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县城的几场考试很快就过去了,对于朱德来说,似乎感到很轻松。

当朱德打点行装和同伴们穿过街市时,竟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个“讨吃”(即乞丐)跪在路旁向过往的行人乞讨。朱德路过时,那个“讨吃”伸出手向他行乞,他注视着这个“讨吃”,发现那人竟是当年老织匠所带的小徒弟。他连忙向那人打听老织匠的下落。原来,自从老织匠离开马鞍场后,就去了川东,没想到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后来,总算是保住了性命,

可是,再也不能织布了。没几年,川东义和团起事,杀洋人、烧教堂,老织匠叫小徒弟参加了义和团。不幸的是,义和团的活动很快被官府镇压下去, 小徒弟也被抓去砍了双脚。放出后什么也干不成了,师徒二人只能靠乞讨为生。不久,老织匠就死了。朱德听着,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4 月间,朱德又与几位同学结伴赶到顺庆府(今南充市)参加府试。

顺庆,是仪陇等 8 县的府治所在地,地处嘉陵江西岸,是川北地区水陆

交通和经济的中心,距离仪陇县城 300 多华里。朱德第一次走出大山,看到如此开阔的世界,一切是那样陌生,又是那样新鲜。当木船在宽阔的嘉陵江上行进时,他仍在忐忑不安地回想着“嘉陵江在山上头”的离奇的传言。

在顺庆期间,他听说这里的新式学堂是由从国外留洋回来的人办的,教授的课程也是新式的,他对此产生了极强烈的兴趣。

返回仪陇后,他和同伴们又抽空去盐井参观,他听说那里有西洋机器。然而,呈现在朱德面前的并没有什么新式机器,而是许多面黄肌瘦、身躯佝偻的盐工。他们赤裸着上身,艰难的推着巨大的木制绞盘。更使朱德感到切肤之痛的,是他在这里遇到了几时曾在一同玩耍的伙伴,那人已经被肺病折磨得不成样子。

朱德回到家中不久,府试中榜的消息便传到马鞍场,朱家老小欢喜异常。他的伯父告诉家人,等到省试中榜,朱德就是秀才了,当了秀才,可以去做官,那时,朱家光耀门楣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可是,这时的朱德却和家人想的不一样,他经过这次远行,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见识,顺庆府的新式学堂像一块磁石,紧紧地吸引着渴求新学的朱德。

考期逐渐临近,家人也忙着为朱德收拾行装。没料到,这时传来了朝廷的诏令,自丙午年(1906 年)始,废止一切岁、科考,科举制度既已废止, 省试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一消息,对于朱家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打击, 多少年来的希望顿时化为泡影。而朱德却得到了一次极好的机会。他趁机告诉家人,因为实行“新政”,才取消了科举考试。诏令中提到进学皆由学堂出身,去上新式学堂,将来同样有所作为。在他的解释下,家人终于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伯父东挪西借凑了一笔钱,供他去顺庆读书。

这一年秋天,在家中长辈的主持下,朱德和一位刘姓农家姑娘(刘氏, 仪陇县人,婚后一直在家务农, 1958 年 2 月病逝)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