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马克思的故乡去

1922 年 9 月初,朱德登上法国邮轮“安吉尔斯”号,开始了海上的长途旅行。他第一次换上西服革履,颇有些不自然。可以想见,在当时,穿惯了戎装和中式长衫的朱德,乍一换上洋人的衣装,也许在观念上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轮船行驶在海上,水天一线,一望无垠。海鸥伴随着轮船,无忧无虑地嬉戏、追逐着⋯⋯

大海,对于朱德来说,是陌生的、神秘的,在大山里生长的他,只见到过家乡的小河、嘉陵江,以及长江,但这些江河同大海比较起来,就显得那么渺小。

这次与朱德同船的除孙炳文外,还有房师亮、章伯钧、李景泌等 10 多人, 其中大多来自四川,也有安徽、福建等省的。他们年龄不同,经历不同,社会、政治观点不同,去欧洲的目的也不同。这时,朱德已是 36 岁,在同行人中,他和孙炳文年龄最大。

邮轮经香港、西贡、新加坡、槟榔屿、科伦坡,沿着亚洲大陆的西海岸, 横穿印度洋,经非洲东海岸,进入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西里海峡。轮船行驶的速度很慢,并且每到一处都要停泊一二天,有时三四天。朱德对此倒感到很惬意,他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观光沿途国家的风土人情。

一路上,朱德所见到的竟与他想象中的外国大相径庭。在南洋一带,并非像人们说的是一个“捞钞票”的世界,许多从国内来这里寻求生活出路的人连安身的处所都没有,从他们那憔悴、疲惫的神态中,可以看出这些人依然过着穷困不堪的日子。大街两旁,洋房、花园与破屋陋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非洲,黑人们的艰难生活更使他感到惊讶。目睹这一幕幕惨状,他深有感触,“看来世界上的悲惨的事情不单单是在中国。”①

邮轮经过 40 多天的航行,最后到达目的地——法国马赛港。当天,朱德和他的同伴们就换乘火车来到巴黎。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片残破不堪的景象,沿街可以看到不少衣衫破旧的乞丐在向行人乞讨。这与他在国内想象中的巴黎完全是不同的。战争的创伤依然笼罩着这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在巴黎,朱德也看到,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凯旋门虽然已是斑驳陆离,失

去了往日的风采,却依然显得宏伟壮观。凯旋门上的图案,记录着它那光彩夺目的历史。当他登上高矗入云的埃菲尔铁塔时,巴黎的全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巴黎城虽然经历了战火的摧残,却依然可以显出当年富丽堂皇的景观。美丽、宁静的塞纳河以及坐落在河畔的巴黎圣母院,都给朱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巴黎停留期间,朱德和孙炳文寄居在一位中国商人的家里。那个商人年轻时就漂洋过海,来到法国谋生。他依然眷恋着自己的故土,因此,一有空就请朱德他们介绍国内发生的事情。有时,他也将一些巴黎的见闻说给朱德他们听。一天,他告诉朱德,听说一些到法国留学的青年学生们组织了一个叫共产党的团体,闹起了革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朱德连忙追问这些人现在哪里,那个商人无法向他提供更多的情况,但答应帮助他们继续打听。

① 《朱德将军传》,第 69 页。

第二天,商人就把朱德和孙炳文带到他的一位朋友那里。那人告诉朱德,这个组织的负责人叫周恩来,他已经去了德国柏林,恐怕一时还不能回来。同时,那人还把周恩来在柏林的住址写给朱德。这一情况,对于朱德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他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他和孙炳文决定,立即乘火车前往柏林。

这时,担任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央执委会宣传委员的周恩来,正在柏林考察德国劳工运动状况,而他的主要工作是在留德学生中建立和发展共产主义组织。

朱德和孙炳文在柏林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找到了周恩来的住址。当他们叩开房门的时候,一个中等身材、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朱德说明了来意,那个年轻人 热情地把他们引进房间。

“我就是周恩来,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助的吗?”周恩来望着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亲切地问道。

朱德简直不敢相信,他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就是周恩来。 “我叫朱德,字玉阶。”朱德自我介绍着,又指着孙炳文说“他叫孙炳

文,字■明。”

谈话中,朱德了解到周恩来才 24 岁,比自己小 12 岁,心底由衷地感到佩服。在他的心目中,共产党的负责人都是像陈独秀那样年龄的。

寒暄之后,谈话即转入正题。朱德向周恩来叙述了自己寻求革命道路的经历:他是如何弃教从军,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如何离开云南寻找共产党,又被陈独秀拒之于党的大门之外⋯⋯

周恩来细心地倾听着朱德的谈话,不时地在本子上记着。他被朱德不寻常的经历和执著的追求精神感动了。

而后,他们就有关国内外形势、各种新思潮以及对共产主义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交谈,气氛十分融洽。周恩来向朱德和孙炳文表示,他愿意介绍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们的入党申请没有得到国内批准之前,可以接收他们为候补党员。

这年 11 月,经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朱德和孙炳文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他按照党的指示,仍以国民党员的身份进行社会活动。朱德后来回忆说:“从那以后,党就是生命,一切依附于党。”①的确,在经历了一番挫折之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从此,他走上了新的革命旅程。

① 刘白羽:《大海》,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7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