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学子

1906 年,朱德来到顺庆,先是进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就读。这所高等小

学堂是 1904 年由嘉湖书院改办的,朱德在这里学习了 6 个月后又转到顺庆府中学堂就读。

当时的顺庆府中学堂,聚集着一批具有科学知识和维新思想的有识之士。学堂的监督(校长)就是后来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张澜先生。张澜,字表方, 1903 年顺庆府在筹办新学时,他被选送到日本东京宏文书院师范科学习。其间,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和日本的维新富强,激发了他的爱国思想。因在中华留日学生会上倡议慈禧退朝,还政光绪, 变法维新,被朝廷驻日公使视为大逆不道,取消了他的留学资格,将他押送回国。张澜回到四川后,曾赴成都任四川游(留)学预备学堂学监。后返回顾庆主持教育。他主张革新教育和妇女读书,在教学中,很注重爱国维新思想的灌输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设置了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修身、格致(即生物)、图画、体育、外文等课程,一改旧式书院的陈腐风气,深得学生们的欢迎。

进入顺庆府中学堂,朱德第一次接触到如此丰富的知识,的确感到应接不暇,难于应付,他的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但是,求知的欲望驱使他如饥似渴地努力学习。

学堂的理科教师名叫刘寿川,仪陇县人,也是留日学生。他给学生们讲授物理、化学课时,经常带来一些仪器,教给学生们使用。有一次上物理课, 他在讲述火车的原理时,有学生问,为什么中国不能制造火车?刘寿川对此感慨不已,他转而讲起日本的历史⋯⋯,最后,又激动地说,明治维新使日本从落后走向先进,科学给日本带来生机,唯有科学才是救国之本,而只有变法维新才能发展科学。刘寿川先生的话,对朱德来说并不陌生,席聘三先生也曾这样说过,然而,在这种环境中,朱德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张澜先生还在课堂上大声疾呼:“要亡国灭种了,现在什么都不要管, 就是牺牲身家性命,也要救国家⋯⋯”①。类似张澜、刘寿川先生的这些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言论,给朱德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他还接触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在他看过的几本书中,他最佩服邹容写的《革命军》,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革命”的字眼。尽管他还不很了解革命的真正含义和如何进行革命,但他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领悟到,应该像张澜先生说的那样,要不惜个人的身家性命去拯救民族,拯救国家。在当时“强身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朱德接受了刘寿川先生的建议,决定到成都去,求得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

为了供朱德去成都求学,朱世连又借了一笔钱。朱德后来回忆说:到顺庆和成都去读书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②。

成都是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朱德步入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环境时,一幅范围广泛、内容深刻的社会画卷展现在他的面前。那时,成都已兴办起机器制造局、兵工厂、造币厂等使用新式机器的工厂,还有从事缫

① 刘白羽:《朱德将军传》。

② 《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12 页。

丝、棉纺、丝纺的家庭手工业。特别是能显示城市繁荣的商业资本也在进一步发展,街道两侧,店铺林立,还有外国人开办的洋行商号。在兴办学堂的风气下,官办、民办、教会办的各式学堂应运而生,鼓吹新法,传播新闻的报纸也开始出现在成都街头,使初到成都的朱德感到:“这算是从极端腐败落后中间来了一次新的整顿。”①

朱德到成都时,高等学堂、通省师范学堂、武备学堂等都在招生。最终他还是选择四川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因为家中是不会同意他去武备学堂的,他们向来轻视当兵的。朱德之所以选择体育专科,一是因为他身体素质好且又有兴趣;二是因为他相信体育可以增强国人体魄,将来他要做一名教师,改变洋人诬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状况。

进入体育学堂后,朱德很快就对学堂里设置的新鲜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所学堂创建仅仅 1 年,主要是以统一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体操、步伐和口令,培养体育教员为教学宗旨。学习的课程有修身、教育、心理、生理、算术、图画、兵学、教练、体操、器械,其中体操又有枪操和普通操之分。在这里,他勤学苦练,努力掌握专业技能。特别是上体育课时,他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因而很快就掌握了单杠、双杠、木马、体操的基本要领。在他的第二学期积分表上, 12 门课程总积分为 1005 分,平均为 83.7 分,名列前十名,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尽管学堂里的学习很紧张,朱德仍然关注着国家大事。当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君主立宪派和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斗争在激烈进行着。而学堂也如同社会,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入学不久,朱德就发现,有的教师的辫子是假的,他们把一条辫子缝在帽子上,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叛逆朝廷的行为,会被定为死罪的。然而朱德对这些如此胆大的教师十分崇敬。“尤其喜欢听戴假辫子的教师提倡‘自由平等’、批评‘旧制度’的讲课。”

这时,他开始注意到同盟会的活动,因为他们宣传革命思想,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有一天,不知是谁在他的枕头底下塞进一张《民报》。这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朱德如获至宝,读了再读,其中揭露立宪派的主张实际上是维护腐败朝廷的欺骗行为。读过之后,朱德又把它塞进另外同学的枕头下。他希望自己也能加入同盟会。于是,他多方探听谁是同盟会会员,结果却使他感到失望,谁也没有能告诉他有关加入同盟会的情况。但他思想上却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推翻皇帝,建立一个好的国家。”①

在成都学习期间,朱德结识了敬■,在敬■的介绍下,朱德又认识了李绍沆、田玉如、张四维。由于他们都来自同一县城,因而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朱德结束了学业。在这一年中,他的思想又进了一步,他感到自己的眼界更开阔了,他要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奉献给家乡父老。

① 《朱德将军传》,第 24 页。

① 《朱德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