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GRK 逻揖试题的类型

虽然 GRK 逻辑试题都是选择式的,但根据题意和要求的不同,仍可对它们进行一定的分类。把试题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为了考生掌握其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类型,尽快地理出思路,找到正确的答案。由于 GRK 逻辑试题的涉及面很广,变化的幅度较大,因此对它们的分类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即这种分类既难以涵盖全部试题又不可避免类型之间的相互交叉,因此,在对待试题类型问题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应是考生的正确态度,切不可胶柱鼓瑟,生硬地对号人座。

一、形式结构比较型

这种类型的 GRK 逻辑试题的特点是在题干中构造一种思维的形式结构, 五个可供选择的答案也各自具有一定的形式结构,让考生加以比较,确定选择答案中哪一个具有和题于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例如:

  1. 凡物质是可塑的,树木是可塑的,所以树木是物质。试分析下述推理的结构哪个与上述最为相近?
  1. 凡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进化论是真理,所以进化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2. 凡恒星是自身发光的,金星不是恒星,所以金星自身不发光。

  3. 凡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我们是公民,所以我们必须遵守法律。

  4. 所有的坏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坏人。

  5. 凡鲸一定用肺呼吸,海豹可能是鲸,所以海豹可能用肺呼吸。此类试题主要测试的是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即能否从具体的。有内容的思维过程中抽象出其形式结构。对于此类试题,可以不考虑其前提和结论是否真实,也元须考虑其推理形式是否有效,如例(1)题干中的推理,前提“树木是可塑的”就不是真实的,其推理形式也不是有效的,但这都元关紧要,关键是要弄清其形式结构。题于和答案的形式结构弄清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形式逻辑中,通常使用常项和变项的手段来刻划思维的形式结构,如例(1)题干的思维过程就具有以下的形式结构:

  1. 所有的 P 是 M,

所有的 S 是 M; 所以,所有的 S 是 P。

其中的 P 代表“物质”,M 代表“可塑的”,S 代表“树木”。在以后的逻辑

内容的学习中,我们会明白这是一个无效的三段论的推理式。但现在我们要解决的不是推理形式是否有效的问题,而是五个选择答案中,哪个答案也具有这种形式结构。对答案(A)来说,用 P 代表“经过实践检验的”,M 代表“真理”,S 代表“进化论”,则可把其形式结构刻画如下:

  1. 所有的 M 是 P,

所 有 的 S 是 M; 所以,所有的 S 是 P

把上面的形式结构和(2)比较一下,我们就发现前提中 S、M、P 的位置不同,

因此答案(A)的形式结构与题干的不同,亦即可以排除答案(A)。用这种方法刻画答案(B)、(C)、(E)的形式结构,同样可以发现它们的形式结

构都不与题于的相同,也都可以排除。对于答案(D),如果我们用 P 代表“坏人”,M 代表“攻击我”,S 代表“你”,那么很明显,它的形式结构和题干的相同,因此,正确的答案应该是(D),尽管答案(D)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式与题于是多么的不同。

当然,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不必像上面那样把题于和答案的形式结构用常项和变项的符号刻画出来加以比较。一眼就能看出一个具体思维过程的形式结构,毫不费力地找出正确答案,那是经过一定的思维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结果。

二、加强前提型

这种类型的 GRK 逻辑试题的特点是在题干中给出一个论证并注明其结论,但或者由于前提的条件不够充分,不足以推出其结论;或者由于论证的论据不够全面,不足以得出其结论,因此需要在选择的答案中补充其前提或论据。例如:

  1. 如果王晶是学生会成员,她一定是二年级学生。上述判断是基于以下哪个前提作出的?
  1. 只有王晶才能被选入学生会。

  2. 只有二年级学生才有资格被选入学生会。

  3. 入选学生会成员中必须有二年级学生。

  4. 二年级学生也可能不被选入学生会。

  5. 玉晶没有拒绝加入学生会。

解决这道试题,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推理知识,弄清题于中的推理属于何种类型的推理,然后根据所属类型推理的结构和要求,选取合适的答案补充为前提,使推理得以成立。

推理必须是严谨的。一个正确推理的基本条件是: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一定真,决不会出现前提真而结论假的情况。依据推理方面的知识,不难确定例(4)题干中使用的是假言推理,其形式为

  1. 只 有 P, 才 q; 所以,如果 q,则 p

才可以成立。推理形式(5)实际上是反映了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关系,其

中 q 代表“王晶是学生会成员”,p 代表“王晶是二年级学生”。对五个选择答案进行分析,只有答案(B)符合前提“只有 P,才 q”的要求。把答案

(B)列为前提,稍加整理,整个推理便成为

只有王晶是二年级学生,她才能是学生会成员, 所以,如果王晶是学生会成员,那么她是二年级学生。

这就说明正确的答案应该是(B)。

在强化前提的类型中,有的试题的题干并不是一个严谨的推理,而是一个说明的过程。这个过程所反映的不是推理中的前提和结论的关系,而是事物的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例如:

  1. 在成功的招聘活动中,面试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面试,如果应聘者的个性不适合待聘工作的要求,将不再被考虑。

以上论断是建立在以下哪项假设的基础上的?

  1. 如果招聘活动中含面试,就会成功。

  2. 对于成功的招聘活动来说,面试比制定职务说明更为重要。

  3. 面试主持者能够准确地分辨出那些个性适合工作要求的应聘者。

  4. 面试的唯一目的就是评估应聘者的个性是否适合工作要求。

  5. 在制定聘用决策时,应聘者的个性是否符合要求曾经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对于这道试题来说,任一个选择答案加到题干中去,都构不成严谨的推理。在这里,是因果关系制约着题干和答案的联系。

因果关系也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有一定的原因,就必然产生一定的结果;而一定的结果,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产生的。既没有无因之果, 也没有无果之因。但对因果关系的确定。不存在一种固定的。形式化的方法, 而主要地依赖经验以及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分析。在例(6)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面试可以决定应聘者是否适合待聘工作的要求。在选择的答案中, 如果哪个答案恰当他说明了这个原因,它就是正确的答案。依据经验和必要的分析就会知道,面试能否成功,取决于面试主持者的素质。显然,如果面试主持者能够准确地分辨出那些个性适合工作要求的应聘者,那么面试就是成功的,而面试不合格的应聘者将不再被考虑。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C)。

三、弱化结论型

这种类型的 GRK 逻辑试题的特点是题干中通过论证所得出的结论不能成立,需要削弱乃至否定这个结论。弱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选择的答案中选取一个恰当的条件,加到前提中去,使得题干中的论证不能成立,由于得出结论的论证不能成立,自然就削弱了结论的真实性;另一种是肯定选择答案中与题干的结论不相容的某一个答案,既然与题于的结论不相容的命题被确定为真实的,那么题于的结论的真实性就必然被削弱乃至被否定。

先看属于第一种情况的例子:

  1. 近来美元的贬值是由于对未来经济增长缓慢的预测。但著非由于美国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这个预测不会对美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了阻止货币贬值必须减少赤字。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1. 美国政府几乎没有尝试减少财政赤字。

  2. 财政赤字没有造成经济增长缓慢。

  3. 在经济增长缓慢的预测的前一年,美元已多次贬值。

  4. 在出现巨额赤字以前,有关经济增长缓慢的预测已多次造成美元贬值。

  5. 巨额赤字的出现,除了经济增长缓慢的预测以外还有其他事件造成美元贬值。这道试题的题干是一个论证,结论是”为了阻止货币的贬值必须减少赤字”,而这个结论是从论据“由于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使得对未来经济增长缓慢的预测造成美元的贬值”得出的。显然,如果这一论据不能成立,那么结论就成了无本之木,其真实性将大大削弱。在题干的论据中,“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成为“对未来经济增长缓慢的预测造成美元的贬值”的前提条件。如果这一条件关系不成立,论据也就不成立了。在所列的选择答案中,答案(D)“在出现巨额赤字以前,有关经济增长缓慢的预测已多次造成美元贬值”恰恰表明“出现巨额财政赤字”与“有关经济增长缓慢的预测造成美元贬值”之间并没有条件上的关系,因此,只要答案(D)为真,题千

中所使用的论据就不能成立,从而达到了弱化结论的目的。再看属于第二种情况的例子:

  1. 一种对许多传染病非常有效的药物,目前只能从一种叫 ibora

    的树的皮中提取,而这种树在自然界很稀少,5000 棵树的皮才能提取 1 公斤药物。因此,不断生产这种药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该种植物的灭绝。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能削弱上述论断?

  1. 把从 ibora 树皮上提取的药物通过一个权威机构发放给医生。

  2. 从 ibera 树皮提取药物生产成本很高。

  3. ibora 的叶子在多种医学制品中都使用。

  4. ibora 可以通过插枝繁衍或在人工培育下生长。

  5. ibora

    主要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区。对于这种试题,可以不考虑题干中的论证过程,只需从所列的选择答案中找出与题于的结论不相容的命题即可。如果答案中有与题干的结论相矛盾的命题,那就毫不犹豫地选择该答案,因为肯定了具有矛盾关系的一个命题,就可以直接否定另一个命题; 如果答案中没有与题干的结论相矛盾的命题,那就须通过比较,选取最不能与题干的结论相容的命题。在这道试题中,题于的结论是“不断生产这种药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该种植物的灭绝”,其关键是“该种植物将会灭绝”。对答案(A)、(B)、(C)、(E)来说,只要它们成立,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延缓该种植物的灭绝,但都阻止不了该种植物的灭绝。只有答案(D)“ibora可以通过插枝繁衍或在人工培育下生长”成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种植物的灭绝问题。因此,正确的答案应该是(D)。

四、语义分析型

逻辑和语言表达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语言表达中,不仅存在着逻辑思维的过程,而且有时直接表现为逻辑的问题。逻辑问题在语言表达中的反映,又通常与语义相关。因此,在 GRK 逻辑试题中有语义分析这一类型, 就不足为怪了。

每句话都存在一个语义问题。对同一句话,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以及受话人的文化层次。所持立场的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一句话的含义应该是确定的。在需要确定一句话的含义时, 进行语义分析是必要的。例如:

  1. 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有足够的钱,就可以买到一切”。从这个观点可以推出下面哪个结论?
  1. 有些东西,即使有足够的钱,也不能买到,如友谊、健康、爱情等。

  2. 如果没有足够的钱,那么什么也买不到。

  3. 有一件我买不到的东西,便说明我没有足够的钱。

  4. 有钱要比役钱好。

  5. 没有足够多的钱,也可以买到一切东西。在这道试题中,就需要对题干的“只要有足够的钱,就可以买到一切”这句话进行语义分析。而在语义分析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使用逻辑的方法。首先,该句话使用的联接饲“只要”表示的是一种假设情况,实际上是说明一种条件关系。即“有足够的钱”是“买到一切东西”的充分条件。用

    p 代表“有足够的钱”,q 代表“买到一切东西”,则其形式结构为

  1. 如果 P,则 q

其特征除了表现为“有 p,就一定有 q”外,还表现为“无 q,就一定元 P”, 所以(10)式与下面的公式

  1. 如果非 q,则非 p

是等值的。对于非 P 来说,它表示“没有足够的钱”;对于非 q 来说,由于 q 命题涉及“一切东西”即全称的范围,而否定一个全称范围的命题,只能得到一个涉及特称范围的命题,即非 q 为“至少有一件东西买不到”。这样一来,题于的语句与“如果至少有一件东西买不到,那么就是没有足够的钱” 这一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答案(C)正是具有这种意义的语句, 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C)。

涉及一段话或者一段对话,语义的分析就要复杂一些,因为这既要考虑到语言本身,又要考虑说话者的立场和意图。例如:

  1. “新总统上任不久,失业人数下降。所以,新总统由于增加了人民的就业机会,应该得到人们的信任。”

这段话如果成立,下面哪项必须是真实的?

  1. 新总统做了大量工作。

  2. 新总统对失业情况应当负责。

  3. 失业人数下降是因为新总统执政的结果。

  4. 新总统应当被信任,否则失业人数将再度上升。

  5. 没有什么断言。首先,我们看到,答案(B)和(E)不属正确答案,

    因为这二个选项成立,总统就不应该得到人们的信任。其次,我们看到,选项(A)只是说总统做了大量的工作,至于这些工作与失业人数的下降的关系却没有作出说明,即该选项为真,并不能得出总统应当得到人们的信任的结论。选项(D)是一个条件假设,其意思是,如果新总统得不到人们的信任, 失业人数将再度上升,它构不成真实的前提。选项(C)说明,失业人数下降是因为新总统执政的结果,既然如此,新总统就理所应当地得到人们信任; 而如果答案(C)不成立,题干的议论也就失去了依据。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C)。 此类的 GRK 逻辑试题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推理和运算能力,其中,有的试题还带有智力测验或侦破推理的色彩。这种试题通常在题干中给出若干条件,这些条件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考生从这些条件中合乎逻辑地推出某种结论或对某些对错问题作出判断。

对于此类试题,重要的是要弄清题干中所给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从某一条件出发,一步一步地进行推理,其中,每一步推理都增加了新的条件,直至用完题干中的所有条件,推出所需的结论。例如:

  1. 有甲、乙、丙三个学生,一个出生在北京,一个出生在上海,一个出生在武汉。他们中一个是学国际金融专业的,一个是学工商管理专业的,

    一个是学外语专业的。其中:

①甲不是学国际金融的,乙不是学外语的。

②学国际金融的不出生在上海。

③学外语的出生在北京。

④乙不出生在武汉。

请根据已知的条件,判断甲的专业:

  1. 国际金融。

  2. 工商管理。

  3. 外语。

  4. 三种专业都可能。

  5. 三种专业都不可能。显然,要正确地解答这道试题,就必须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确定甲、乙、丙三人各学何种专业以及各出生在哪个城市。根据条件③“学外语的出生在北京”和条件②“学国际金融的不出生在上海”

    即“出生在上海的学生是学工商管理专业或外语专业的”,即可得出:⑤出生在上海的学生是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由条件④可知:乙出生在北京或上海; 再结合条件③和⑤;即可得出:⑥乙是学工商管理专业或外语专业的。把⑥ 和条件①中“乙不是学外语的“结合起来,就可得出:⑦乙是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把⑦和条件①中“甲不是学国际金融的’”即“甲是学工商管理专业或外语专业的”结合起来,就可得出:甲是学外语专业的。剩下丙,自然就是学国际金融专业的。根据所学专业,不难确定甲出生在北京,乙出生在上海,丙出生在武汉。由此,可确定正确答案是(C)。

解决此类试题,思路必须清晰,条件必须运用充分,推理过程必须严谨, 稍有疏忽,就难以找到正确的答案,又例如:

  1. 如果佣人出现,他将被发现;如果他被发现,他就会受到询问;

    他如果受到询问,他将回答问题,他的声音可以被听到。如果未看到佣人也未听到他的声音,他一定在工作;如果他在工作,他一定会出现,但没有人听到佣人的声音。

结合上文,以下哪一项能够成立?

  1. 佣人被问。

  2. 佣人不被问。

  3. 未看见佣人。

  4. 看到佣人。

  5. 以上全不是。这道试题乍看上去,似乎无从下手,因为题干所说明的过程是自相矛盾的。我们由题干中第二句话中的“没有人听到佣人的声音”

    出发,根据所给的条件可以推出“他在工作”;由“他在工作”可以推出“佣人出现”。但根据题于中第一句活,从“佣人出现”出发,可以推出“他被发现”;由“他被发现”可以推出“他受到询问”;由“他受到询问”;可以推出“他的声音被听到”。这样,从“没有人听到佣人的声音”出发,经过逻辑运算,得出了“佣人的声音被听到”的结论,一个逻辑矛盾!逻辑矛盾表明,题千中所给的条件不可能成立,即不论“佣人被问”还是“佣人不被问”,不论“看到佣人”还是“未看到佣人”,都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答案(E)“以上全不是”,因为逻辑矛盾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的。

以上所作的分类,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这种分类的目的,是为考生提供一定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还有一些 GRK 逻辑试题难以归人上面划分的五种类型,特别是当试题涉及某些具体的领域,需要某些具体的知识的时候。例如:

  1. 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期望能建立起一个企业全局的集成化的信息模型,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企业的信息情况,以便更好地管理企业。建立起的这个信息模型要求能反映出企业运营中的各种信息流,各个层次上信息对象之间的信息联系,并具有存储、检索、修改所有这些信息的数据库功能。建立此信息模型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工作。

以下哪项中的一系列步骤是建立企业全局信息模型的最佳途径?

  1. 建立数据库一描述信息流一描述信息对象。

  2. 明确所有信息对象一建立数据库一集成为信息模型。

  3. 对企业进行功能分解一针对分解后的各分析域建立信息模型一对各子信息模型进行集成。

  4. 存储企业中各种信息流一针对各信息对象建立数据库一集成为全局的信息模型。

  5. 描述出企业的信息流程情况一划分成若干层次进行更下层的描述一针对信息流中各对象描述信息联系。这道试题与其说是一道逻辑试题,倒不如说是一道计算机常识的试题,因为确定这道试题的正确答案(C)将更多地依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尽管其中也多少带有一点逻辑的色彩。诸如此类试题,是无法进行归类的。而要正确地解答此类试题,就要求考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