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求因果关系的方法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个现象都是与其他现象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某一个现象的存在必然引起另一个现象的发生,那么这二个现象之间就具有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一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另一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因果现象是相对的,一个现象对于某现象来说是结果,而对于另一现象来说又是原因。例如,爆炸既是火药达到一定温度的结果,又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
因果联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时间上具有先后相继的顺序,即对一对因果事件来说,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概莫例外。因果联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一定的原因一定产生一定的结果,而一定的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产生的,两者的关系是确定的。既无无因之果,也无无果之因。
逻辑为探求因果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这些方法是穆勒根据培根的思想概括和定型出来的,通常称为“穆勒五法”。
一、求同法
求同法又叫契合法,它是这样来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在被研究的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如果仅有唯一的情况是在这些场合中共同具有的,那么,这个唯一的共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求同法的本质是同中求异,即在被研究的现象出现的纷繁复杂的场合中,找到共同的现象,从而确定这一现象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例如:有人对不同的醋厂作了调查,发现这些醋厂的职工基本上没有癌症患者。对于这些醋厂来说,所处的地区不同,因而土壤、水质、气候、生活习俗也就不同;相同的只是他们天天生活在醋的环境中,由此,人们得出结论,醋可以防治癌症。
求同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场合 |
先行(或后行)情况 |
被研究现象 |
---|---|---|
① |
A、B、C |
a |
② |
A、D、E |
a |
③ |
A、F、G |
a |
⋯ ⋯ ⋯ 所以,A 情况是 a 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求同法所获得的结论只是或然性的,即使前提都是真的,结论可能真,
也可能假。为了提高求同法的结论的可靠性,需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各场合有无其他的共同情况,如果忽略了不同情况中隐藏着的另一个共同的情况,就有可能错误地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第二,进行比较的场合愈多, 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高。
二、求异法
求异法又叫差异法,它是这样来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如果被研究的现象出现的场合与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只有一个情况是不同的, 而其他的情况完全相同,而这唯一不同的情况表现为,在被研究的现象出现
的场合中它出现,在被研究的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中它不出现,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求异法的本质是同中求异,即在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种场合中,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排除相同的情况,找出唯一不同的情况,从而确定这一现象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例如,某大学教授在河北省元氏县推广先进的柿树剪枝技术时,为了克服当地群众的疑虑心情,他做了一个试验:把一块柿树园辟为二块,对其中的一块的柿树进行剪枝,而对另一块不剪枝。这两块柿树除了气候、土壤、光照等自然条件完全一样外,在其他的方面如浇水、施肥、灭虫、田间管理等方面也都一样。到了秋 后,剪枝的柿树比不剪枝的柿树增产三到四成。这样一来,群众信服了,先进的柿树剪枝技术很快就在河北省推广开来。
求异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场合 |
先行(或后行)情况 |
被研究现象 |
---|---|---|
① |
A、B、C |
a |
② —B、C — 所以,A 情况是 a 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由于求异法比较了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正反二种场合,所以它的结
论的可靠程度要高于仅仅考鬃正面场合的求同法。尽管如此,求异法的结论仍然是或然性的。为了提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应用求异法时,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正反两场合中,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差异情况,如果忽略了两个场合中存在的其他的差异情况,那就有可能失去了真正的原因(或结果); 第二,正反两种场合的唯一不同的这个情况,到底是被研究现象的全部原因呢,还只是部分原因?如果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就需要通过其他的方法找出剩余的原因。
三、求同求异并用洁
求同求异并用法又叫契合差异法,它是这样来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把被研究现象出现和不出现分为两组,被研究现象出现的称为正事例组, 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称为负事例组。如果在正事例组的各场合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共同情况,而且这个情况在负事例组的各个场合中都不出现,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可以把求同求异并用法的运用分为三个过程。首先,比较被研究现象出现的正事例组,找出唯一的共同情况;其次,比较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负事例组,确定这一情况都不出现;最后,运用求异法,得出这一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例如,科研人员在研究为什么种植豆类植物的土地较为肥沃。他们先比较了种植黄豆、豌豆、蚕豆的土地,尽管其他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这些植物的根部都有瘤状物,可以产生根瘤菌; 又比较了种植其他植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的土地,发现这些植物的根部都没有瘤状物,都不能生产根瘤菌;最后把这两组情况加以比较,得出根瘤菌是使土壤变肥的原因。
求同求异并用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场合 |
先行(或后行)情况 |
被研究现象 |
---|---|---|
① |
A、B、C、D |
a |
正事例组 |
② |
A、D、E、F |
a |
---|---|---|---|
③ |
A、F、G、H |
a |
|
⋯ |
⋯⋯ |
⋯ |
|
① |
—B、C、D |
— |
|
反事例组 |
② |
一 D、E、F |
— |
③ |
—F、G、F |
— |
|
⋯ |
⋯⋯ |
⋯ |
所以,A 情况是 a 的原因(或结果)。
尽管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结论的可靠程度要高于单独使用求同法和求异法所获得的结论,但其结论仍只具有或然性,仍需注意提高它的结论的可靠程度。
四、共变法
共变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如果其中只有一个情况是变化着的,而其他的情况都保持不变, 那么这个唯一变化着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共变法是以因果联系的量的变化为基础的,即原因发生一定量的变化, 可以引起结果的一定量的变化。例如,英国物理学家波义耳从实验中发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压力增大,则气体体积变小;压力减少,则气体的体积增大,他由此提出,气体体积的大小与压力相关。
共变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场合 先行(或后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1、B、C、D a1
② A2、B、C、D a2
③ A3、B、C、D a3
⋯ ⋯⋯ ⋯
所以,A 情况是 a 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为了提高共变法的结论的可靠性,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除了唯一变化的情况外,其他的情况必须保持不变,如果变化的情况不是唯一的,那我们就无法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例如,在研究压力与气体体积之间关系时,其他的条件特别是温度必须保持不变。第二,唯一变化的情况可以与被研究现象同方向变化,也可以逆方向变化。例如,压力和气体体积就是逆方向变化,温度与气体体积就是同方向变化。第三,超出一定的范围或一定的限度后,共变的情况可能就不再继续,也可能会改变共变的方向。例如,密植与增产的关系,种植的密度大一点,产量就会高一点;但如果密植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不仅不会增产,反而会导致减产。
五、剩余法
剩余法是这样来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被研究的现象是复合的, 与这一复合现象有因果联系的情况也是复合的,如果已知这个复合现象的一部分与复合情况的一部分有因果联系,那么,这个复合现象的剩余部分与复
合情况的剩余部分也有因果联系。
剩余法是通过对现象进行分解来探求因果联系的,物理学上镭元素的发现和天文学上海王星的发现,都是运用剩余法的著名的例子。我们以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为例加以说明。上一世纪末,居里夫妇惊讶地发现,几块沥青铀矿样品的放射性经过测定,甚至比纯铀的放射性还要大。这就明显地意味着这些沥青铀矿石中一定含有别的放射性元素,而且这些未知元素的放射性要远远强于人们已知的任何元素。于是居里夫妇开始了艰苦的从沥青铀矿石中提取新的放射性元素的工作,并成功地发现了镭元素。
剩余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已知被研究现象 ABCD 与复合情况 ABCD 有因果联系, 又知 B 与 b 有因果联系,
C 与 c 有因果联系,
D 与 d 有因果联系, 所以,A 与 a 有因果联系。
为了提高剩余法的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必须确
认 A 不可能与 BCD 有因果联系,否则 A 与 a 的因果关系无从确定;第二,被研究现象剩余的部分 a 与复合情况剩余部分 A 可能仍然是复合的,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解。
最后,我们分析二道 GRK 逻辑试题,来加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对象的一半作为实验组,食用了大量的味精。而作为对照组的另一半没有吃这种味精。结果,实验组的认知能力比对照组差得多。这一不利结果是由于这种味精的一种主要成分——谷氨基酸造成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有助于证明味精中某些成分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结论?
-
大多数味精消费者不像实验中的人那样食用大量的味精。
-
上述结论中所提到的氨基酸在所有蛋白质中都有,为了保证营养必须摄入一定量这种氨基酸。
-
实验组中人们所食用的味精数量是在政府食品条例规定的安全用量之内的。
-
第二次实验时,只给一组食用大量味精作为实验组,而不设不食用味精的对照组。
-
两组实验对象是在实验前按其认知能力均等划分的。
很显然,题干中的实验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求异法,而求异法的基本要求是其他的情况都相同,只有一种情况随被研究现象出现而出现,随彼研究现象不出现而不出现。由于实验要测定的是认知能力,所有两组人员在未参加实验前,必须具有相同的条件,特别在认知能力方面。根据这样的分析,正确的答案应该是(E),至于其他的答案都很明显地属于案外案。
- 小猫或小猴出生后即将其一只眼睛蒙住,共两周,此眼便会失去正常视力,眼罩解开后亦如此。这说明出生初期对正常视力发育至关重要。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能支持以上论证?
-
成人蒙住一只眼睛两周后,另一个眼睛视力依然正常。
-
新生的小动物通常视力都不好。
-
两个月大的动物比起新生小动物,蒙眼两周后所产生的影响要小。
-
当小孩戴墨镜时,视力受影响。
-
视力可通过学习获得,而不是靠遗传。
题干所使用的方法大致力共变法,即动物愈是出生不久,蒙住其眼睛所产生的影响就愈大;动物愈是趋于成熟,蒙住其眼睛所产生的影响就愈小。只要所列的答案满足共变法的条件,则就是正确答案。显然,答案(C)所表明的正是共变法中的一个情况,所以它是正确答案。至于其他的答案,或者与题意无夫,或者与题目的要求相反,都可予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