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般的复合命题

上面所讲的都是各个联接词单独使用所构成的复合命题,因而都是特殊类型的复合命题。实际上,可以综合地使用各种联接词,构成更为复杂的复合命题。例如:

  1. 如果小王来,那么小张和小李也来。

  2. 或者这个数是偶数,那么它能被 2 整除;或者这个数不是偶数,

那么它不能被 2 整除。例(37)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但它的后件又是一个联言命题,其逻辑形式应是

如果 p,那么 q 并且 r

例(38)从整体上看,是一个选言命题,但它的每一个选言支又都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而且还包含了负命题,其逻辑形式应是

如果 P,那么 q;或者如果非 p,那么非 q

无论一个复合命题是如何构成的,也无论它涉及多少个命题变项和逻辑联接词,都只有一个真值,即在真假二个值中必居其一。使用真值表的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从命题变项出发,根据支命题的每一种真假组合情况和每一层

次所使用的逻辑联接词的性质,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地计算出整个复合命题的真值。

有了命题变项和逻辑联接词,我们就可以对许多的思维过程,通过逻辑的分析,抽象出它的形式结构。例如:

  1. 如果王某和李某是盗窃犯,那么张某也一定参与了盗窃;现在查明,张某没有参与盗窃,而王某确实是盗窃犯,可以推断李某不是盗窃犯。用 p 表示“王某是盗窃犯”,q 表示“李某是盗窃犯”,r 表示“张某参

与盗窃”,则非 q 表示”李某不是盗窃犯”,非 r 表示“张某没有参与盗窃”。这样,上面的思维过程就成为

如果 p 并且 q,那么 r;所以,如果非 r 并且非 q,那么 p

当然还可以把上面的过程进一步形式化,但在一般的分析中,到这一步也就可以了。然后再根据推理的有关知识(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在以后的章节加以论述),判定这个思维过程是否有效。

掌握并熟练地运用逻辑变项和逻辑联接词,把一个思维过程中的命题结构抽象出来,对解答 GRK 逻辑试题大有裨益。例如:

  1. 阿拉伯人攻陷亚历山大德府的时候,烧掉了那里的图书馆。他们的理论是:如果那些书籍所讲的道理和《古兰经》相同,则已有《古兰经), 就无需保留了;倘若不同,则是异端,亦不该留。

下述哪项论证的结构与上述最为相近?

  1. 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韧也,黄白杂则坚且韧,良剑也。

  2. 白所以为不韧也,黄所以为不坚也,黄白杂则不坚且不韧也。不柔则锩,坚且折,剑折且锩,焉得为利剑?

  3. 如果抗战能够胜利,那么就是速胜;如果抗战不能胜利,那么中国会亡。抗战或者能够胜利,或者不能胜利,所以,或者速胜,或者中国会亡。

  4. 如果欧氏这次官司打胜,那么按照合同,他应付我一半学费。如果欧氏这次官司打败,那么按法庭判决,他也应付我一半学费。所以,他总应付我一半学费。

  5. 白马非马也。

可以把题干的思维过程分析为:

如果因书馆的书籍所讲的道理和《古兰经》相同,那么不应保留图书馆; 如果图书馆的书籍所讲的道理和《古兰经》不同,那么,也不应保留图书馆。总之,不应保留图书馆。让 p 表示“图书馆的书籍所讲的道理和《古兰经》相同”,则非 p 就表示“图书馆的书籍所讲的道理和《古兰经》不同”,让q 表示“不保留图书馆(即阿拉伯人烧掉亚历山大图书馆)”,这样,题干的思维过程的形式结构便刻画为

如果 p,那么 q;如果非 p,那么 q。p 或者非 p,所以 q 给出的答案中, 答案(A)、(B)和(C)显然与题干无关,属于案外案,可予以排除。答案

(C)看似与题干的思维结构相同,但认真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两者是有区别的,因为答案(C)具有以下的结构:

如果 p,那么 q;如果非 p,那么 r。p 或者非 p,所以 q 或者 r

其中,p 表示“抗战能够胜利”,非 p 表示“抗战不能够胜利”,q 表示“抗战速胜”,r 表示“中国会亡”。而答案(D)的结构恰好与题干的相同,因为它也具有如下的结构:

如果 P,那么 q;如果非 p,那么 q。p 或者非 p,所以 q 其中,p 表示

“欧氏打胜这次官司”,非 p 表示“欧氏打不胜这次官司”,q 表示“他应付我一半学费”。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