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友情长存

中国政府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从珍视中缅两国人民传统友谊出发,本着诚恳、平等、互凉的态度,同缅甸政府经过反复友好协商,在 50

年代和 60 年代前半期,非常圆满地处理了许多复杂的双边事务,签订了航空运输、公路交通、邮政电讯以及贸易、文化、科技、经援、换货、支付等一系列协定和协议,顺利地解决了两国互设总领馆问题。两国的文化、和平、青年、工会、妇女等民间团体的友好交流,更加频繁,尤其是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互访,更为密切,其范围之广,次数之多,居当时中国与其它国家交往之首。据不完全统计,缅甸国家领导人吴奈温将军以国家总统、总理、执政党主席、总参谋长等身份,先后 11 次访华;吴努以政府总理、执政党主席的

名义,前后 6 次来中国访问;其他领导人如吴巴瑞、吴觉迎副总理、苏瑞泰议长等也相继到中国访问过。我国领导人也多次去缅甸访问,国家主席刘少奇曾两次出访缅甸,周恩来总理 9 次访缅,邓小平、李先念、陈毅、贺龙、邓颖超等领导人也先后访问过缅甸。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互访以及两国各界人

士的广泛接触,增进了两国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友谊,密切了两国关系。陈毅元帅用情深意切的诗句,描绘了当时中缅两国友好的情景:“彼此为近邻,友谊长积累。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

1960 年 1 月,缅甸总理吴奈温将军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我国访问,两国总理经过亲密友好的会谈,签订了《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和《中缅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并组织联合委员会对边界进行实地勘察。这两个条约和协定的签订,为亚洲人民和睦相处树立了一个榜样,也为世界各国解决悬而未决的双边问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范例。正如吴奈温将军所说:“我们在短促的逗留期间,就缔结了近百年来一直无法解决的边界问题的协定,还商议和签订了友好互不侵犯条约。我相信上述协定和条约的缔结,将作为中缅关系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而永垂青史。它们不仅进一步加深了我们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而且无疑地将在巩固和进一步加强两国间的友好合作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周恩来总理也盛赞这两个条约和协定的签订,“更有力地证实了独立了的亚非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团结友好的信念,并且为发展亚非国家的这种团结友好创造了一个新的范例。”

1960 年 9 月 28 日至 10 月 4 日,正是北京最好的季节,金风送爽,果实飘香,花繁似锦,首都人民再次热烈隆重,亲切友好地接待了来自西南邻邦的友好使者——缅甸总理吴努和参谋长吴奈温将军率领的由 370 余人组成的庞大友好使团,这是中缅两国历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空前盛举。宾主都视此举为“走亲戚”。友好使者走到哪里,哪里就洋溢着友好情谊。10 月1 日,吴努总理和吴奈温将军同毛泽东主席等中国领导人一起登上了天安门

城楼,同中国人民一道共庆新中国成立 12 周年。当日下午,中缅两国总理顺利地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至此,有关中缅边界所有未能解决的问题,在条约中都得到了公平合理的解决。周恩来总理称赞“中缅边界条约是中缅两国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里程碑,是亚洲各国之间解决边界问题和其他争端的榜样。”

1961 年新年伊始,为了进一步推动中缅友好关系的发展,为了参加 1 月

4 日缅甸独立节活动和互换中缅边界条约批准书,毛主席决定,周恩来总理亲自率领政府、军事、佛教、体育、文化、新闻、电影、云南省和边界联委会中方代表等 9 个庞大代表团 430 余人,前往缅甸庆祝和联欢。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派出的规模最大的友好代表团。北京的一月,正是冰封大地的隆冬季节,然而来到缅甸,呈现出来的却是草绿花红,蜂飞蝶舞的春天。各代表团分别到各地参观、访问、演出,同缅甸各族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到处是缅甸人民热情欢迎的笑脸,到处是色彩斑斓的友谊之花,真是友情洋溢,盛况空前。“中缅人民是胞波”、“中缅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正如缅甸报纸所说:“缅甸全国人民沉浸在中缅友好万岁的海洋中。”

1 月 4 日,中缅两国总理在仰光成功地互换了《中缅边界条约》批准书。至此,历史遗留下来的中缅边界问题圆满解决。在仰光市庆祝互换条约批准书的群众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兴奋激动地宣告:“维护、巩固和发展中缅友好关系,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神圣的职责,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友好下去。我深信,在我们两国人民的一致努力下,中缅友好这座壮丽、宏伟的大厦,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彩,永远照耀在辽阔的亚洲大地上。”

(黄里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