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毛主席一起照相

1945 年 9 月 16 日下午,虽然已是金秋季节,但重庆仍然比较炎热,和煦的阳光,照得人们暖洋洋的。通往十八集团军办事处红岩村的路上,海曼等三人身着戎装,背着背包,急切地向红岩村走去。在距红岩村坡下不远的黄果树附近,负责担任警卫的国民党宪兵三团的武装宪兵,见三个美国大兵走来,他们一改往日盛气凌人的架式,也不敢上前去盘查和询问,目视着美国大兵从身边走过, 登上了去红岩材的石阶。

红岩村是一座三层建筑,白墙青瓦,底层是十八集团军办事处,二楼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办公地,顶楼是机要室。毛主席抵渝后,就将二楼改作毛主席及其随员的住房和办公用房。

海曼三人拾级而上,走迸办事处的接待室,这是一间不大的房间,整洁朴素,靠里的一端有一扇门,上面挂着一个竹帘子。工作人员笑容满面,热情地迎了上去,“请坐,毛主席马上就出来。”过了一会,竹帘掀动,一个身材伟岸,清癯有神,面含微笑,身穿一件极普通的卡机布做的灰色中山服的入走了进来。这就是毛泽东!是他们心目中盼望已久的“北方中国”的领袖。海曼等人怀着忐忑不安、紧张、新奇的心情,注视着毛主席。

“欢迎你们。”毛主席微笑着向他们问好,一一同客人握手,并热情地将客人请到客厅。海曼他们打开背包,腼腆地拿出准备好的香烟,送给毛主席。毛主席接受送来的礼物,向他们致谢,风趣他说:“你们太慷慨了。”

毛主席的亲切随和,使客人们感到毛主席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富有人情味,这与他们过去听到的各种传闻大相径庭。刚来时的紧张、拘束的心情一扫而光,无拘无束地和毛主席攀谈起来。

毛主席向客人介绍了中国情况和北方解放区的情况,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国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询问了客人们的身世、家庭和在美国的生活状况以及对战后生活的愿望;而且还向他们了解有关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专心致志地倾听客人们谈的各种问题。52 岁的毛泽东和20 刚出头的美国士兵成了忘年之交,他们之间谈天说地,无拘无束,气氛和谐热烈,交谈亲切随便。时间在不知不党中悄悄流逝,太阳也渐渐西坠。

“你们是否想照张像?现在太阳还未下山,抓紧时间拍一张吧。”毛主席饶有兴趣地提议。客人们听了毛主席的提议,非常高兴。情不自禁地跟着毛主席来到门口芭蕉树下,簇拥着毛主席,摆好姿势,照了几张集体照片, 记录下这个愉快、难忘而有意义的时刻。

已经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毛主席请客人们在一张椭圆形的大桌前入座, 共进晚餐。周恩来也来作陪。气氛十分活跃、友好。毛主席多次举怀,祝中美两国人民友好,请客人回国后把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告诉美国人民。毛主席认为,中美两国人民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将会建立起真正的友谊。毛主席还满怀激情,十分乐观地谈到海曼他们的前途,谈到所有青年的前途。因为毛主席相信,青年在改造世界方·面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时此刻,海曼等人似乎忘记毛主席是近一亿解放区人民的领袖,是一支拥有一百多万革命战士的最高指挥官;也忘记了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一位人类少见的诗人,而是把他当作自己的一位知心朋友,一位尊敬的长者。这次会见和宴请,一直持续到深夜才结束。毛主席亲自将客人送出大门。

当晚,爱德华·贝尔回到兵营,按捺不住心中喜悦的激情,打开笔记本

写道:“毛主席个性不同凡响,第一次见面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你不由自主地喜欢他。”“他非常谦虚”,“从不高腔大调他讲话,从不激动, 他是真正的人民领袖。”

霍华德·海曼在毛主席逝世后回忆这一段历史时,深情地写道:“学者和历史学家们可能向你们讲述毛是一位诗人、历史学家或革命家。可是在我的记忆中,他是一位热情、恬静、关心人的人,他能很容易地立即使你不感到拘束。”

毛主席和美国普通士兵的会见,说明毛主席历来就重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重视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就更有意义,更令人追思。

(袁征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