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的心脏,永恒的发动机

本世纪中国革命的历史,几乎都是和毛泽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关于毛泽东,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寥寥数百字是不能把这个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写清楚的。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是要了解中国国内动向的原委的一个重要指南”。“不可否认,你觉得他的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这并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你觉得这个人身上不论有什么异乎寻常的地方,都是产生于他对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占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贫穷饥饿、受剥削、不识字,但又宽厚大度、勇敢无畏、如今还敢于造反的人们——的迫切要求作了综合和表达,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假使他们的这些要求以及推动他们前进的运动是可以复兴中国的动力,那末,在这个极其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毛泽东也许可能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②。作者 30 年代的预言,已完全被今日的现实所证明。

“我一到达中国,到处可以听到一个名字:‘毛泽东’。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青年、老人、妇女和儿童——都亲切地提到这个名字。对革命来说, 这位领袖是团结的中心,是它的信仰和宗教”①。秘鲁记者巴里奥斯几句话述说了他心中的感受。

确实,“毛泽东的存在本身就是意志的巨大作用的见证。他的一生是传奇式的。他是中国南方一个农民的儿子,早年立志要接管‘天朝’,这吸引了许多的追随者,他率领他们举行了六千英里的长征,结果只有不到 1/3 的人生存下来。他们从一块完全陌生的土地出发,先打了日本人,后打了国民党政府,直到最后他注进了紫禁城。这证明了永恒的中国的奥秘和威严,即使经过一场自命要消灭一切旧制度的革命也能够继续存在。没有任何外在的装饰物可以解释毛泽东所焕发的力量感。但是毛泽东的确发出力量、权力和意志的颤流”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写下了访华之行的上述随感。

⑥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第 350 页。

⑦ 1976 年日本《读卖新闻》。

① 1976 年日本《熊本日日新闻》。

② 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① 秘鲁《新闻报》。

② 基辛格:《白宫岁月》。

对于毛泽东,斯诺的夫人——海伦·斯诺形象地说:“对毛泽东用的词是大——各个方面都大。他总是建立政策和理论的厂泛大纲,而把细节留给行政人员。作为一个人,他从来不是琐细的,不是平庸的,也不是爱报复的, 这在中国是革命性的。他是一个胜利者,他欣赏取得胜利的过程,他的成功大多由于赢得了别人的心”③。

英国著名女作家韩素音也从教育学的角度表明了毛泽东对中国的作用。她说:“毛的最主要的职责是一位导帅。他在延安的领导作用正是体现在当导师上。导师这个词是他的身份最确切的说明,他教育全党、全军、全民。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把共产主义运用到中国的实际,运用在小米加步枪的国土上。1971 年毛泽东对他的朋友、作家斯诺说:‘我历来是想当教员。我讨嫌那些伟大的字眼,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舵手’。并且一再说:‘我历来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当教员’。如果把全中国人民比喻为学员,那么,毛泽东的教员身份是最贴切不过了。”①

关于毛泽东,福原亨一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毛主席是理论上的领袖, 每当中国革命面临关键时刻,他就发表重要文章,给革命定方向”。“作为现实主义者的必然结果,毛主席的政治路线具有极其强烈的民族色彩,充分掌握了中华民族的特质,为了使之奋起和团结而展开了有效的政治宣传”。② 毛泽东太了解中国了,他认中国的现实出发,制定了以农村为根据地,开展农民武装斗争,借以最后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他怀着坚定的信念推行了这种战略。

旧中国被西方强国所瞧不起,而新中国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政坛要人刮目相看,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因为有了毛泽东。美国哈佛大学副教授谭若恩著文说,毛泽东“是中国的马克思,因为他分析了被外国入侵者瓜分的封建的中国的弊病。后来,他成了中国的列宁,因为他带头造反,以农村象螃蟹一样包围城市的方式夺取了政权。1949 年以后,他有了第三种身份,成了中国的斯大林,他拿起泥刀和砖瓦,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他是中国革命的把马克忍、列宁和斯大林合为一体的人物”。③

“就是这位中国圣哲在当代世界政治斗争中放了反响最大的两炮。他在1960 年同俄国决裂。10 年后,他向美国开了门。从此,两极世界变成了三角世界”。更应提及的是:“毛泽东还担任了第三世界发言人的角色。中国虽然成了三足鼎立的力量的一部分,但还是领头为重新分配权力而奋斗。毛的中国成了这样一个象征:一个象第三世界一样落后的国家怎样能变成一个拥有原子弹和在联合国内有否决权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强国”①。毛泽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府的首脑,他使中国保持了自己的本色。

毛泽东究竟给了中国什么,加拿大著名记者盖恩说:“毛泽东统一了中国,给予人民一套新的道德观,提高了工农的地位,并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廉洁的政府。他教导人民说:只要他们同心协力,他们就能克服任何困难”②。

③ 海伦·斯诺:《一个女记者的传奇》。

① 韩素音:《早晨的洪流》。

② 1976 年日本《熊本日日新闻》。

③ 1976 年美国《新闻日报》。

① 1967 年美国《新闻日报》。

②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第 333—334 页。

这就是毛泽东的动力。

前西德基督教社会联盟主席施特劳斯撰文说:“如果人们把他看作是新中国这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缔造者,那么,这种评价不算太高”。“毛泽东成功地把他的国家,一个四分五裂,为外国列强所左右的中国,不仅从政治上统一了起来,而且还使它摆脱了饥饿”。“毛泽东把一个几十年来一直动荡不安,饱尝最严酷战争,灾难深重的中国引进了新的时代”。“毛泽东是中国的心脏和发动机”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