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周恩来

朝霞,给古城保安周围的群山,涂抹上一层金色。山下河水泛动着金波, 绕城而过。7 月的陕北山区,清晨空气清新,微风轻拂,凉爽宜人。住在城边炮楼山下窑洞里的毛泽东主席,通宵达旦地写了一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搁下笔,站起来步出窑洞,迎着晨曦,伸了伸双臂,深深地呼吸着带着芬香的新鲜空气。这时,中央军委机要科科长叶子龙急步走来,将一份电报呈递给毛主席,说:“主席,这是东线指挥部周副主席刚发来的电报。”

毛主席很快浏览了一下电文,笑着说:“好呀!那两个美国人已经到了安塞县恩来同志的指挥部了。”说着,在院子里走了几步,略一思索,停住脚对叶子龙说:“子龙,你通知一下接待的同志,这是第一次到我们根据地来的外国记者和医生,一定要安排好他们的吃住和采访活动。”

毛主席说的两个美国人,一个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个是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他们是经宋庆龄的介绍,通过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安排和联系,于 1936 年 6 月从北平出发,经西安、延安,冲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第一个来到被蒋介石严密封锁,当时称为“未知世界”的陕北苏区进行采访的外国记者和医生。

斯诺到达安塞后,见到的第一位共产党领导人就是大名鼎鼎,温文儒雅, 蓄了黑胡子的周恩来。周恩来温和而有教养地用英语向斯诺表示欢迎。这使刚从蒋管区来的斯诺大感意外,在世界的这个边沿地区,一直被国民党宣布为“愚昧的强盗”、“抢掠者”的共产党人竟是这样的文质彬彬,英语讲得这样好。

周恩来同斯诺寒暄后,热情坦率地对斯诺说:“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位可信赖的记者,对中国人民友好,能够讲真话。”“我们知道这一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党员,对我们来说,这是没有关系的。我们欢迎到苏区来访问的任何一位记者。阻止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而是国民党。你可以把看到的都写出来,我们将从各方面帮助你去了解苏区的情况。”

周恩来这种允许斯诺自由行动的诚意,使斯诺感到有点惊奇和怀疑。他原以为在采访和拍照等方面可能对他会有某些限制,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多余的顾虑。

“我要见毛泽东先生。”斯诺试探着提出他考虑已久的要求。

斯诺来陕北的目的,周恩来是早有所知的。当斯诺提出要采访毛泽东主席时,周恩来便胸有成竹地告诉他毛泽东在保安,可以安排他去见毛泽东。这使斯诺喜出望外。不仅如此,周恩来还给斯诺详细地拟定了一个 92 天的建设性采访计划,诚挚地对斯诺说:“这是我的意见。你是否愿意照办,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我想你将发现这是一次有意思的旅行。”并答应把他来的消息电告毛泽东,同时马上派人送他去保安。

周恩来的坦诚朴实,磊落机敏,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诺说他“具有一种吸引力”,“头脑冷静,合理而实际,谈吐温和”。“他的行动同他的学识和信念相协调”,“是中国一切人物中极为少有的一个”。

第二天一大早,斯诺便同一支由近 40 人护送物资的交通队出发,经过两

天多旅途的劳累,风尘仆仆地抵达当时中华苏维埃政府的临时首都保安,受到保安军民的热忱欢迎。斯诺也未曾想到,他这次陕北苏区之行,将改变他的一生,对他具有重大的影响。他不仅写出了惊世之作——《西行漫记》, 使他成为世界的知名人物,而且,从此他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与毛泽东主席等一大批中共领导人结下了终生的真挚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