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强调,要专门谈谈战争;尼赫鲁认为,谈战争也是为了和平。

这是一个晴朗的深秋的下午,首都北京中山公园内张灯结彩。两万多名北京市民,参加在这里举行的首都人民欢迎尼赫鲁总理访华大会。

尼赫鲁总理在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北京市长彭真的陪同下,信步来到音乐堂前。音乐堂里传出悠扬悦耳的中国歌曲和印度歌曲,使尼赫鲁总理欣赏到异国情调又感受到家乡气息。他停住脚步,转身向欢迎他的人群招手致意。此时,尼赫鲁先生内心激动不已,深为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所感动。音乐堂门前悬挂着中国和印度国旗。入门,巨幅深绿底板镶着白字的标语,分别用中文和印地文书写着“中印友好万岁!”“和平万岁!”

“和平万岁!”尼赫鲁仔细端祥这幅标语。和平当然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需的,是国家利益所在,是人民利益所在。望着这幅标语,他内心涌上一股喜悦的情绪。关于和平,在与毛泽东的会谈中,他们取得了完全一致的共识。他想,印度需要和平,中国也需要和平,没人需要战争,因为那会遇到很多危险。然而,就是这位毛泽东,却提议要专门谈谈战争。尼赫鲁先生迅速地开动脑筋,对将与毛泽东进行谈话的思路加以清理。他明白,谈战争, 也是为了和平。这一点,他相信毛泽东。

毛泽东在中南海他的显得有些拥挤的书房里,要和尼赫鲁总理谈战争问题。上次会谈快要结束时,他向尼赫鲁提出专门谈一回战争的建议。打算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进行探讨,向印度总理阐述关于殖民主义音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二战后谁受益了谁受损了,战争应该避免,但并不可怕,侵略者早晚要受到削弱,受到惩罚等问题。

当两国领导人面对面坐下来,毛泽东向尼赫鲁询问与周总理的会谈进行得如何,发生冲突没有。尼赫鲁总理说:“会谈得很好,怎么能有冲突呢?” 毛泽东说:“我们同印度好象没有多少架好吵。”然后,他马上转入他早已准备好的谈话主题。

律师出身的尼赫鲁,是圣雄甘地的忠实信徒,曾坚强不屈地执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策略。对与毛泽东谈战争问题,他饶有兴致,愿与毛泽东共同讨论。他称毛泽东是这方面的专家,其意见应该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尊重。

在毛泽东的眼里,战争并不那么可怕。他深信,从战争最后结果来说, 决定因素是人。至于武器,当然某一方拥有先进的武器,就占有优势。但是这是暂时的现象。仅靠先进的武器来赢得彻底胜利,根本不可能,因为除非一开始就一次性把对手完全毁灭。从现代战争的意义上说,原子弹氢弹似乎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是冒极大风险的,侵略者可能由此丧失了自己存活的权力和机会。谁又能把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大国,一下子翻个底朝天,然后扔到太平洋或印度洋里去呢。破坏之后的彻底征服,只能作为梦想,而无法实现。战争,加速人民的觉醒,导致人民的反抗。人民持久的反抗,必将削弱以至打败侵略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日本,中国得以从帝国主义的铁蹄下站立起来。英国被削弱,印度便获得了独立。

尼赫鲁先生的思维有着严谨的逻辑性,并颇具人道主义色彩。他认可人是战争胜败的最后的决定因素,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战争的后果,那就是战争给人本身造成的影响。战争可以使人觉醒,最终获得解放,但战争也

可能把人类变得残酷,变得堕落。如果战争消灭了有知识和有训练的人,那么一切都得从头做起,人类将面临巨大的倒退。

毛泽东说,“所以,归根究底,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来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

尼赫鲁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终有一天,世界的调整都用协议来完成。”

毛泽东挥洒着他的幽默与机敏:“在世界调整以前,(从现在起)十年之内没有战争可能吗?”

尼赫鲁依然坚持他的良好的永久和平的愿望:“终有一天,人们会承认, 战争如果爆发,会把双方都毁掉,谁也打不起战争。不过我并不能提出任何担保。”

毛泽东无意让谁担保,这样的事,怎么担保得了呢。他只是坚持一点, 战争会削弱侵略者,而中国,并不害怕战争。

“如果发生战争,我们的经济和文化计划都要停止,而不得不搞一个战争计划来对付战争。这就会使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推迟。但是把中国全部毁灭, 炸到海底下去,是有困难的。中国人是会永远存在的。”

这场关于战争问题的讨论,是在中南海颐年堂里进行的。毛泽东和尼赫鲁深邃精辟地谈论着这个残酷的话题。他们谈得很投机,很愉快,表现得很投入,又很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