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共同的利益把中美联在了一起

中美两国关系恶化时期将近 1/4 世纪。

1969 年 1 月 20 日,尼克松就任第 37 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主白宫后, 继续扩大侵越战争,美机、美舰仍不时侵入中国领空、领海。

与此同时,中苏关系也更加恶化。3 月 2 日,发生了“珍宝岛事件”, 中苏边境冲突白热化。

美苏均以中国为敌。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中共“九大”于 1969 年 4 月召开。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审定的“九大”政治报告,对国际形势作了详尽的分析。报告认为,美苏妄想重新瓜分世界,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我们决不可以忽视美苏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危险性。我们要作好充分准备,准备他们大打,准备他们早打,准备他们打常规战争,也准备他们打核大战。

尽管如此,但毛主席仍然认为对国际形势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当时, 中国同美国、苏联的关系,远远不如美苏之间的关系。如何改变处于两个超级大国夹击之中的处境,是毛主席苦苦思索的问题。“九大”刚刚结束,毛主席便指定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四位老帅进行国际形势座谈,由

陈毅负责,提出书面看法,上报周总理,再转呈毛主席。

自 1967 年因所谓“二月逆流”一直靠边站的陈毅等四位老帅经毛主席提议,在“九大”被选为中央委员,其中叶剑英还在九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毛主席交给四位老帅两项任务:一是分别在北京四家工厂“蹲点”, 二是共同研究国际形势。

四位老帅尽管已是古稀之年,但仍个个精力充沛。在几十年戎马生涯中, 他们或是统帅千军万马、所向披靡的主帅,或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儒将。建国后,陈毅长期担任副总理兼外长,叶剑英多年主掌军事科学院,徐向前曾任总参谋长、军委副主席等职,聂荣臻几乎一直负责国防科研工作。这些经历,养成他们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当他们摆脱了繁杂事务的羁绊,全身心投入到国际形势研究时,智慧的火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老帅们很快便从扑朔迷离的国际角逐中找到了中国的位置。

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讨论,四位老帅于 7 月下旬提出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的报告,由陈毅定稿,上报周总理并转呈毛主席。

四位老帅在报告中提出了同当前国内舆论截然不同的看法。当时国内舆论宣传给国人的一个强烈印象是:大规模侵华战争迫在眉睫。四位老帅并不这样看,他们在报告中提出:美苏一方面均以中国为敌,另一方面他们又互以对方为敌。尼克松认为中国是“潜在的威胁”,而不是现实的威胁。因中美距离遥远、美的战略重点在欧洲等原因,美不敢轻易进攻中国。苏把中国当作主要敌人,对中国构成的威胁比美大,但真和中国大打,苏还有很大的顾虑和困难。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美苏单独或联合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可能性都不大;苏扩张是挤美的地盘,“他们之间的斗争是经常的、尖锐的”。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这一结论勾划出了刚刚形成并延续十余年的中美苏大三角国际战略格局,为打开中美关系提供了依据。

两个月后,陈毅又向周总理口头汇报了他对打开中美关系的一些设想。即:

一、在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谈恢复时,我们主动重新提出举行部长级或更高级会谈,协商解决中美之间的根本性问题和有关问题。如果美国提出类似建议,我们应该接受。

二、只要举行高级会谈,本身就是一种战略行动。我们不提先决条件, 台湾问题可以在高级会谈中逐步谋求解决。

三、恢复华沙会谈不必使用波兰政府提供的场所,可以在中国大使馆谈, 以利保密。

毛主席对这些建议和设想十分重视。由于中美两国多年的隔绝状态,双方互不了解,每天出现在双方报纸上的言论和政界人士的谈话,仍是互相敌对的。毛主席进行了慎重的考虑,并经反复观察之后,作出了打开中美关系的决策。

1970 年 10 月 1 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会见了正在北京访问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夫人,毛主席同斯诺合影的照片很快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是向美国发出的一个信号。

紧接着,毛主席于 12 月 18 日再次会见斯诺,作了 5 个小时的长谈,主要话题是中美关系。

毛主席告诉斯诺:“外交部正在研究,让美国人中的左、中、右都来访

问中国。”

毛主席说,“目前中美之间的问题要同尼克松解决”,尼克松愿意来, 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音来也行,当作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

这次谈话为 70 年代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定下了基调。

就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国领导人作出打开中美关系决策的同时,尼克松也采取一系列改善两国关系的步骤。从美国利益出发,尼克松甚至步子迈得更大、表现得更主动。

尼克松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反对新中国的头面人物,但尼克松又是一位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侵越战争的失败,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使他终于明白,美国已经不能完全支配世界了。如果没有拥有七亿人口的中国,“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加上苏联利用美国陷于越南战争中的困境,频频出击,在世界各地采用咄咄逼人的进攻战略,也使得美国不得不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1969 年 7 月下旬,几乎在陈毅等四位元帅提出书面报告的同时,美国宣布对中国放宽人员来往的限制,允许议员、记者、教员、学者、科学家和医生、红十字会代表等六类公民到中国旅行。

接着,尼克松利用出访机会,请巴基斯但总统叶海亚·汗和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向中国领导人传话,美国不参加孤立中国的安排,希望同中国对话。

12 月中旬,美国两次宣布放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并称“希望这些步骤能改善同共产党中国的关系”。

12 月底,美国第七舰队开始减少在台湾海峡的舰只和巡逻活动。

1970 年 1 月 20 日,在美方的积极倡议下,在驻华沙中国大使馆内举行

了第 135 次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断 2 年多的中美大使级会谈恢复。2 月 20 日,

双方又举行了 136 次会谈,双方就美派高级使节访问中国交换了意见。

就在这时,美国借口柬埔寨有越南南方人民武装力量的“庇护所”,于4 月 30 日派兵入侵柬埔寨。中国作出强烈反应,取消了原定于 5 月 20 日举

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谈。毛主席在 5 月 20 日发表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声明,中美间停止了联系。

此后美方多次发出愿意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信号,并在 6 月底撤出侵柬美军,一度中断的中美联系重新恢复。

  1. 月 26 日,美国宣布取消在国外美国石油公司给进出中国的船只加油的禁令。这是尼克松政府逐步取消对中国贸易禁运措施的第一项。

  2. 月 27 日,尼克松对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谈话称:“如果说在我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去。”

中美大使级会谈后来再未举行,但中美之间另外开辟了两国领导人沟通信息的巴基斯但渠道。1970 年 10 月下旬,即毛主席会见斯诺不久,尼克松会见正在美国访问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请他向中国捎话,中美和解十分重要,美国绝不会与苏联合谋反对中国。并说美国愿意派一名高级使节秘密访华。

至此,中美相互接近的趋势再也无法改变了。

在谈到中美关系时,尼克松曾经说过:“你们深信你们的制度,我们同

样深信我们的制度。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共同的信仰,而是共同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