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毛泽东曾经引用过的一句唐代诗句。斯大林去世后不久,毛泽东同苏联新领导的相互往来仍很频繁。但是,中苏之间的这种亲善,已似“夕阳近黄昏”。

中苏友好是中国 50 年代对外政策的基础,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斯大林逝世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密切注视着苏联政局的变化。情况很快明朗化:10 天之后,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被解除中央书记职务,赫鲁晓夫实际上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1953 年 9 月, 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第一书记,成为苏联的领导者。

毛泽东希望中苏之间的友谊得以巩固和发展,而作为苏共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也希望如此。赫鲁晓夫对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怀有浓厚兴趣,他很想了解中国。毛泽东也想让赫鲁晓夫来中国看看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在中国国庆5 周年前夕,赫鲁晓夫被邀请来华访问。

1954 年 9 月 29 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尼·谢·赫鲁晓夫率领布尔加宁、米高扬等党政官员乘专机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并参加我国国庆庆典。这毕竟是自苏联成立以来的第一位最高领导人访华。中国党和政府极为重视,刘少奇、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到机场迎接贵宾,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赫鲁晓夫的到来为舆论界所注目。第二天,毛泽东主席率领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主要领导人,亲切会见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成员。赫鲁晓夫在毛泽东的陪同下出席了国庆庆祝大会、阅兵式、宴会等一系列活动。中国方面始终把赫鲁晓夫安排在毛泽东身旁。中苏两国高级领导人的会谈,一直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毛泽东诚恳地对苏联领导人说:我们之间在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方面,应多加磋商,协调步调, 一致对外;在国内事务和经济建设上,要互相帮助,互通有无,互相协作。毛泽东兄弟般的一片肺腑之言,使赫鲁晓夫十分赞赏。

赫鲁晓夫的这次访问是富于成果的。中苏双方签署了《中苏两国政府联合宣言》、《中苏两国政府关于对日本关系问题的联合宣言》、《中苏关于各股份公司交由中国完全支配的联合公报》等 8 个文件。同时,苏方给予中

国 5.2 亿卢布的长期贷款,赠送中国一批农业机械设备。不难看出,中苏之间的兄弟友谊在两国领导人的关怀下仍在开花结果。

光阴茬苒,伟大的十月革命 40 周年到来了。苏方邀请中国领导人前往参加庆典。出于对中苏关系的高度重视和对巩固和发展不易得来的中苏友谊这一大局考虑,1957 年 11 月,毛泽东主席亲自率领宋庆龄、邓小平、彭德怀、郭沫若等人登上了飞往苏联的专机。

毛泽东对那一套繁琐的外交礼仪总不大习惯。他对于 8 年前在莫斯科车站的欢迎仪式仍记忆犹新。毛泽东在这次出访前,特别让人提请苏方,最好免了那一套。可是,到 11 月 3 日,当毛泽东走下飞机后,看到的是:赫鲁晓夫、伏罗希洛夫、布尔加宁等苏联主要领导人以及胡志明等,依次列队迎接, 仪仗队整齐以待。毛泽东有点不满地责怪主人:为何还是搞得这么隆重。殷

勤的东道主赫鲁晓夫耐心地解释说: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来了,都照惯例办, 象毛泽东您这样的客人来了,礼遇是不能简化的。尊敬之情溢于言表。

庆典期间,12 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68 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相继召开。各国党的领袖签署了著名的《莫斯科宣言》与《和平宣言》。毛泽东在随后的酒会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说:“我们开了两个很好的会,大家要团结起来,这是历史的需要。中国有句古语:两个泥菩萨,一起打碎,用水调和,再做两个。我身上有你,你身上有我”。对这一形象的比喻,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借助于莫斯科大学的讲坛,毛泽东精辟地表达了他对国际共运形势的看法。这位中国领导人声称,国际共运的团结和两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标志着两大阵营力量对比发生转折,新世界的力量超过了旧世界。坚信现在不是西风压倒东风,而是东风压倒西风。

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的激情演说,深深感染着革命的后一代。大礼堂的气氛是热烈而欢快的。面对着在场的三千多名中国留学生,毛泽东心潮滚滚,即席发表了一段至理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蒂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风趣而深邃的话语,博得留学生阵阵笑声和掌声。毛泽东慈祥、和蔼地望着这批年轻人,这是代表中国未来的希望啊!确实,我们的现任的不少中央、省部级领导以及各条战线的许多骨干,当时不就是在场的一员吗?

半个多月的访苏活动结束了,毛泽东一行启程回国,赫鲁晓夫等苏共领导人和有关人员几百人到莫斯科 30 公里之外的伏努科夫机场送行。

毛泽东高度重视中苏关系。但明摆着的客观现实是,必须妥善地处理同苏联领导人,尤其是同苏联的第一把手赫鲁晓夫的关系。赫鲁晓夫,1894 年生于俄罗斯的一个矿工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小时候未受过更多教育。他的言谈举止常常显得愚昧无知,粗鲁野蛮,莽撞无礼。失态之时,甚至会在联合国的讲台上,脱下皮鞋,敲打桌子,与一个党和国家领导人应有的风度和修养实不相称。当然,也不能否认,赫鲁晓夫头脑反应还灵敏,善于思考, 点子不少。但作为党的领导人,赫鲁晓夫有一个致命弱点,他容易感情冲动, 浮躁轻率,信口开河,只凭主观臆想办事。这不知伤害了多少兄弟党领导人的感情,也使与之打交道的西方国家领导人大为惊愕。

毛泽东同赫鲁晓夫有几面之交,对这位苏联领导人有一些了解。赫鲁晓夫执政前期,给毛泽东的印象不错。毛主席曾诚挚地对苏联驻华大使尤金说: “赫鲁晓夫同志上台,我们很高兴,觉得他有希望”。“1954 年第一次会晤, 就很谈得来。”

出于对社会主义阵营首领的尊重和爱护,毛泽东在 1957 年访苏时曾语重心长地提醒赫鲁晓夫:对兄弟党不要干涉大多,会束缚人家的手脚,影响积极性。你这个人脾气大,说话伤人,这很不好,不能这样。我自己有时也犯这个毛病。赫鲁晓夫皱起眉头,听了几句翻译,不入耳,就不耐烦地把手一挥:我是有这个毛病,不过你要知道,有些事我是很生气的。赫鲁晓夫尽管不耐烦,毛泽东仍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各国党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实际情况不同,说法也自然会有不同,有什么不同意见,能讲出来,不是坏事。要慢慢来,慢慢讨论,着急不行。毛泽东的这些逆耳忠言,赫鲁晓夫是听不进去的。

毛泽东是好心的。但是,社会主义的敌人,对于赫鲁晓夫的弱点是不怀善意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界人士、新闻记者利用一切机会、场合,抓住赫鲁晓夫的缺点,讲话的漏洞,失态丢丑的举止大做文章,广为散布,乃至挑拨离间,制造紧张气氛,唯恐天下不乱。毛泽东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赫鲁晓夫这个人确实能捅漏子。自他上台以来,国内风云变化自不必说,国际共运各种事件频频发生,各个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之间的日子也弄得实在不好过, 象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中苏关系也日益紧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