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潜在战力决定现实战力
潜在战力是现实战力的基础,现实战力是潜在战力的外在表现。战争历史充分说明,从来就不存在完全脱离潜在战力的现实战力,现实战力只能由潜在战力所决定。就两者的关系而言,通常情况下潜在战力和现实战力是一致的,现实战力根源于潜在战力,具有雄厚的潜在战力就具有强大的现实战力。但有时又不尽然,比如有的是以削弱潜在战力的方式来增强现实战力; 有的因主观指导的失误或外部条件的制约,潜在战力没有或不能完全转化为相应的现实战力等。只有使潜在战力与现实战力实现和达到一致性,才能发挥潜在战力的作用。
(一)高技术条件下潜在战力对现实战力的决定性
所谓高技术条件,这里是指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高技术条件,即一个国家所拥有的高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经济及其所形成的社会政治、文化等的条件;二是战争的高技术条件,即交战双方或一方,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及其相应的编制、方法实施作战的战场条件。
在这种条件下,潜在战力对现实战力仍具有决定意义。高技术战争是国家间的总体力量的较量,战争异常激烈,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急剧增加, 只靠现实战力而无潜在战力的巨大支持,战争难以维持。比如就常规武器而言,同样等级的作战单位所拥有的重型武器数量及其一次发射的弹药量,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已分别增加了几倍至几十倍,其命中精度、机动性能和射程、威力都有很大提高。至于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的杀伤破坏力之巨大,则更不待言。就消耗来说,一战时消耗 2080 亿美元。二战时猛增到 11170 亿美元,战争消耗了交战国平均国民收入的 50%以上。英阿马岛之战打了两个月,仅英国就损耗了 22 亿美元,平均每小时消耗 120 万美元,比
最初估计的费用多三倍。海湾战争直接和间接卷入的国家有 40 多个,战争进
行 42 天,消耗达 640 亿美元之巨,伊拉克被摧毁 42 个师,10 余万人被俘,
损失坦克 3700 多辆,整个国家损失不计其数。这还只是中等规模的高技术局部战争,若是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其紧张激烈程度和物资消耗将远过于此。
高技术战争中,虽然参战的主要是现实战力,但没有潜在战力的支持作为后盾,就没有战争的胜利。特别是大规模高技术战争更是如此。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实行的是全民总动员的总体战争,除了已有的现实战力外,潜在战力以尽可能大的比例也转化成了现实战力。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虽然主要动用的是一部分现实战力,但也不能不动员很大一部分潜在战力。就美国来说,参战的潜在战力包括:后备役总兵力 21.1461 万人,有 15%转化为现实战力赴海湾地区参战,他们在战略海空远投中承担了一半以上的任务,空军后备役部队直接参加了空袭作战,陆战队后备队直接充实作战部队,海岸
警卫队后备队首次征召服役并参加作战。同时,为保证兵员及其装备物资尽快运往海湾地区,美军采取军民结合、海空运输并举的方针,除正规部队运输力量外,还动用了空军后备队和空军国民警卫队的 300 余架运输飞机、30
多家民航公司的 200 多架普通客机和运输机,战略海运方面征集动员了 300
多艘海上运输船只,启用了国防后备船只 71 艘。在国际上,美国从舆论支持、政治援助到兵力及装备、运输力量、医疗卫生、工业生产特别是财政经费方面不得不依赖外部支持。尽管如此,仍由于财政困难,军事运输能力明显不足,以及后备力量征召困难,限制了美军的作战行动。比如,美军原计划 10
月中旬部署完 20 万兵力,因运输能力不足只得推迟 1 个月,空袭开始后仍有部队在开赴海湾的途中,地面进攻发起的推迟与此有直接的关系。不仅较大规模的高技术战争是这样,就是小规模的高技术战争也是如此。比如,美军空袭利比亚,美军一方不仅要考虑美利两国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整个国际社会的力量,而利比亚一方却军事实力弱,整个战争潜力也小,因此只能处于被动埃打的状态。
高技术条件下,潜在战力的作用发挥有时非常明显,有时却是在现实战力背后发挥着积极的支持作用。这种不明显的作用往往难以被人认识到,特别是一些高技术局部战争,直接参战的只有现实战力,甚至只是常备军的很少一部分,更容易受到忽视。但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其实这种战争如同以往一样,也是在潜在战力的支持下进行的。因此,任何研究和指导高技术战争的人,都不能忽略潜在战力的基础作用。
(二)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相互关系,是处理好潜在战力与现实战力关系的一个重大课题。单从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来讲,保持适度的国防军备,不仅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安全保障,而且可对经济建设的许多领域产生促进作用,但国防建设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对于国防建设客观上存在着强大的制约作用,如果国防建设超过经济的承受能力,同样会丧失国家安全。在 6O 至 70 年代,美国用刺激苏联搞军备竞赛来拖垮其经济,这个效果到 80 年代末期终于显现出来。而在这场竞赛中,美国的国力也大大下降,超级大国的地位受到明显削弱。相反,象西欧的德国、亚洲的日本,军事上与别国联盟,国防建设上保持危度的低状态,迅猛发展经济和科技等基础国力,有了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力之后,才开始重视发展国防力,因而不仅综合国力日益强大,而且综合国防力也日益增强,有逐渐由经济大国、科技大国变为经济大国、科技大国、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并重的趋势。
从国家建设的全局角度来考虑也是如此。国家建设这个总系统是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各个系统组成的,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建设的关系,使之有计划、按比例、协调一致地发展,寓国防建设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之中,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也从国防建设中获取力量、实行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产生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协同效果,确实是个关系国家全局、国防大局的问题。比如, 如果国防建设在整个国家建设中所占的比例过小,经济建设就有因外敌入侵而中断的危险;反过来说,如果国防建设在整个国家建设投资中所占比例过大,就会使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能用于发展国家经济,从而降低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耗散结构理论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种理论认为,对业已形成的有序结构,必须使之处于远离平衡态的状态,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而形成新的、更上一层楼的耗散结构系统,以不断推动系统的发展。可以把国防建设系统看作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格局的变化,给原来有序的国防建设注入了一系列新的因素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使之成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在战争未爆发之前,国家从事着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多方面的建设与活动, 同国防建设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此国防建设处于一种打破旧平衡、走向新平衡的“无序”状态;但战争一旦爆发,出现了由和平转变为战争的“临界阈值”,于是,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条战线很快纳入战时轨道,并连同军事力量构成了国家的总体战力,这时整个国防活动系统便由“无序”转化成了新的更高度的有序状态,从而有效地履行起保卫国家安全、生存和发展的神圣任务。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国防建设不能孤立地进行,只有实行“开放”,不断从国家、社会吸取新的“物质” 与“能量”,甚至吸收其它国家的有益“养分”,国防建设才能保持活力; 第二,国防建设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国家、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与“能量”的状况,可见增强国家经济潜力和政治建设的根本性意义;第三,战争的突然爆发是由和平时期转入战争时期的“临界阈值”,把握这种“阈值” 的性质、特点与规律,是国防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第四,国防由和平时期的“远离平衡态”的“无序”状态,及时地、有效地转变为战时的新“有序”状态,是运用国家总体力量战胜敌人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加强国防大系统的整体效应,发挥整体的巨大威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