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技术条件下的潜在战力

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军事领域来说, 不仅通过高技术武器装备的运用,进而引起编制体制、作战方法的变革,并且通过对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各个方面的影响,又进而促使潜在战力在内容、特点、结构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由于高技术战争的较量,不仅表现在战时,而且贯穿于和平时期,不仅是现实战力的抗衡,而且是潜在战力的较量、综合国力的较量。因此必须对高技术条件下的潜在战力问题予以格外的关注。

(一)高技术条件下潜在战力的变化

高技术条件下的潜在战力,在基本要素构成方面,与以往相比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也有某些因素出现了种种变化。有不少文献认为,在未来的时代里,除了军事力量外,国家综合力量、战争潜力的其他方面,包括政治和经济力量,与纯暴力相比,重要性越来越大。事实也确实如此,潜在战力内部诸方面及其系统构成,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展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力量的地位日益突出,经济实力左右着政治关系,国际联盟的支持愈来愈重要,军事力量日趋高技术化。其中尤其突出表现在科学技术力量和国际联盟支持两个方面。

科学技术对潜在战力的影响。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科学技术也是第一潜在战力。特别在高技术条件下,高技术成了经济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提高与增强综合国力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因而对潜在战力的发展变化也势必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世界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 正在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产业结构,迅速向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渗透和扩散,必将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飞跃和社会劳动方式的大变革。高技术本身集约了各技术领域的精华,隐含着巨大的科学潜力,成为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等各个领域发展的驱动力; 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明显地改变全球的力量对比,涉及到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发展战略与竞争利害关系的变迁;高技术日益成为各国谋求经济增长、巩固国防和追求社会进步的重要依托,有着极其重要和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和研究开发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当代衡量一个国家战争潜力的主要标志。它不仅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倍增器,如美国航天投资产生的效益之比为 l:14,前苏联为 1:10,就是很好的例证;而且对国防科技、国民经济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发达国家或集团无不把发展高技术作为争夺世界经济乃至军事主动权、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途径。在当代,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以至整个综合国力上握有强大的实力和潜力,取得高技术优势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国际联盟对潜在战力的影响。随着世界性合作与竞争的加强,来自国际联盟各个方面的支持,对一个国家的潜在战力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美国在海湾战争对联盟的严重依赖性,可以毫不夸张他说,海湾战争的胜利实际上是多国部队和多国联盟的胜利。美国自己就承认,它在这场战争中对别国的依赖性至少有 3 个方面,即政治、后勤和工业方面。在这场战争中, 美国得到的国际援助方面的潜在战力包括:政治力量上,策动和利用联合国安理会连续通过 12 项针对伊拉克的决议,100 多个国家参加对伊实行禁运, 动员整个国际社会反对和孤立伊拉克;兵力及装备上,广泛动员有关国家派部队或勤务人员参战。整个战争期间,有 41 个国家—出部队或装备,10 个国家参加空袭作战,11 个国家参加地面进攻;财力方面,在 640 亿美元的战争耗费中,有 545 亿美元是由英、日、法、德等国和欧共体提供的,占总费用的 85%强。另外,在兵力物资投送、医疗卫生、军需给养,交通运输、防务生产等方面也得到了联盟的大力支持。高技术条件下,惊人的消耗以及对潜在战力的严重依赖,使一个国家本身往往难以满足战争的需要。同时,世界经济、政治联系的加强,促使若干国家同时对突发事件构成利害关系,要求它们不得不一齐走向战场。所以,高技术战争的作战领域扩大了,涉及面更广了,有的虽然是局部战争,但常常涉及多国利益,带有联盟性与国际性。在朝鲜战争中,美国虽然也曾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但主要是美国和南朝鲜的军队,其次是英国的两个旅、土耳其的一个旅参战,其它 12 个国家仅仅是象征性地出兵。但海湾战争就不同了,自始至终美国都严重地依赖着联合国和各个盟国的支持。这充分说明,国际联盟和国际力量的支持对增强潜在战力的重大意义,在高技术局部战争特别是在将来的大规模高技术战争中,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除此之外,高技术条件下影响潜在战力变化的还有其他方面,诸如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人口素质、地理环境等等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从而使整个潜在战力在结构、内容、运动规律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二)高技术条件下潜在战力的特点

高技术条件下潜在战力究竟呈现出那些特点呢?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加以详细罗列,只能就几个主要的方面看一看高技术条件下潜在战力与以往的潜在战力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比如知识、技术含量的增高,战力系统性的增强,战力被破坏性的增大,等等。

  1. 高技术条件下潜在战力的知识、技术含量增高。过去人们在衡量一个国家的潜在战力孰强孰弱的时候,往往主要看该国的工农业生产总量、人口数量、幅员大小等方面,比如,全国钢铁、煤炭、粮食生产的数量达到多少之类。在高技术条件下,无疑这些方面仍是衡量国力、潜力的重要内容,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愈来愈广泛、深刻地影响着潜在战力的各个方面,尤其应看到在潜在战力的构成中,知识与技术的含量有了长足的提高。不仅生产与经济的改革、增长、竞争,愈来愈有赖于科学技术,而且也不能一味地强调物质、人口等方面在数量上的特殊意义,因为国家物质财富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素质、使用状况,在构成潜在战力时的地位与作用突出了,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方面。这从世界许多国家自七八十年代以来,纷纷制定和实施各种高技术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战略,以此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措施, 就可以得到充分说明。

  2. 高技术条件下潜在战力的系统性增强。高技术条件下,潜在战力内部

各力量要素结合更为紧密,形成了一个大系统。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人口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对立、相互统一和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因此,不能只强调某一个方面,或是让内部各要素处于一种畸形的发展状态,那样的话有可能使潜在战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比如,科学技术是先导和关键, 其他领域都要受它的制约;经济是核心,没有了经济基础,也就没有了支柱; 缺乏一定的人口数量,也难以持久地维系潜力;没有正确的战略领导,整个潜在战力,包括整个战争机器就无法运转。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战争对高技术和强大经济实力的严重依赖性,带来整个潜在战,力结构性变化,不仅强调各力量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而且强调各子系统力量建构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化结构,才能充分发挥出潜在战力系统的最大功能。

  1. 高技术条件下潜在战力的被破坏性增大。无论在传统的常规战争中还是在高技术战争中,人们都非常注重对对方潜在战力的破坏。但是,以往受战争手段的制约,这种破坏是极其有限的,尤其当被破坏者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时,这种有限性就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尽管德军对苏实施了突然袭击和大纵深突破,但战事仍主要在前线展开,并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苏联的潜在战力,苏联仍然可以利用其广阔的战略后方,实施潜在战力的动员和转化工作。可是在高技术条件下就不同了,由于远距离战略轰炸机、洲际弹道导弹、核潜艇和巡航导弹等兵器的出现和广泛运用,使战争完全突破了前、后方的界线,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各个方向对对方的战略全纵深实施有效的打击,如果对方的战略防御设施与条件比较薄弱的话,其潜在战力必会很快遭到巨大的破坏。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方面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战争一开始便集中了优势的海、空军力量,首先对伊拉克领导指挥设施、发电设施、通信设施、石油提炼和输送设施、铁路与桥梁、武器的生产与储存设施等进行全力破坏,使之无法支撑战争,从而使伊军陷于不战自败的境地。尽管伊拉克算不上一个幅员很大的国家,这场战争也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但在高技术条件下潜在战力易在短时间遭到全面破坏的教训,还是十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