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实战力对潜在战力的反作用
潜在战力是现实战力的基础,潜在战力只有转化为现实战力才能在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但现实战力又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同样影响和制约着潜在战力的发展,一方面要求有强大的潜力作后盾,另一方面现实战力的大小反过来影响潜在战力的状态。因此,必须辩证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既注重潜在战力对现实战力的决定作用,又不能忽视现实战力对潜在战力的反作用。
(一)高技术条件下必须同时加强现实战力与潜在战力建设
潜在战力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我们在前面已做过详细阐述。但必须看到,潜力毕竟还不是现实可用的力量。战争实践表明,没有一定规模的高质量现实战力,往往难以应付战争的突然爆发。因此,只有同时加强潜在战力与现实战力的建设,才能满足高技术条件下军事斗争的需要。比如,海湾战争,倘若多国部队没有对伊形成决定性战力优势,也就失去了速战速决的基础,而这种决定性力量中,既包括相当规模高质量、高水平的高技术常备力量,即现实战力,也包括由其强大的经济力、政治力、社会力、科技力、国际支援力等等构成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潜在战力。高技术条件下,建设精干的、高质量的常备军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由于以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为主要因素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允许保持大规模的正规军,因此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减少规模、减少军费投入,搞质量建设, 少养兵、养精兵。但一般地减少常备军势必影响到战斗力,而战争对战力的需求总量并没有减少,裁减军队员额必然增大未来高技术战争对潜在战力的依赖性。这就要求必须在建设精干常备军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包括后备力量在内的潜在战力,建立潜力型与现实型相结合的国防。
(二)高技术条件下增强现实战力的要求推动着潜在战力的发展
潜在战力是现实战力的基础,这是从潜力的角度来讲的。从现实战力的角度讲,战争双方要有强大的现实战力,就要求一定要拥有强大而雄厚的潜力作后盾。这种要求对潜在战力的建设无疑是个有力的推动。比如建立强大的常备军,军队高技术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经济、科技、财政、工业等方面的强有力支持;在战时要迅速形成足够合理的、具有决定性的现实战力,离不开长期的、不断增加投入的潜在战力的建设和发展。马岛战争,英方的强大现实战力,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和平时期的建设储备形成的,从而使它在后期战争中拥有整体优势的战略预备力量。阿方则相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军队战斗力。海湾战争的对比更为强烈,伊拉克虽有百万大军,但战争初期关键的工业设施、电力设施等潜在战力遭破坏,面对多国部队高强度、高速度的战略推进,号称强大的伊方潜在战力未能发挥作用,它的现实战力失去了后盾,战斗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潜在战力系统陷于瘫痪。而多国部队,特别是美国,它具优势的现实战力在满足战争的政治需要时,始终有强大的潜在战力做后盾。无怪乎海湾战争之后,各国在检查、反省自身的防务政策的同时,更着力于如何全面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与潜在战力。这也就是说,在高技术条件下,现实战力对潜在战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促使着潜在战力必须不断增强自身,而且在综合国力、潜在战力的对比上必须力争接近和超过对手才行。
(三)现实战力的强弱反过来影响潜在战力的存在状态
高技术条件下,现实战力的强弱直接反作用于潜在战力和综合国力。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潜在战力都是有限度的,现实战力的建设必须在综合国力和潜在战力许可的范围内实施。如果现实战力与综合国力、潜在战力的发展相适应,那么它将有力地推动潜在战力、综合国力的发展。比如适度的国防科技投入不仅增强现实战力,而且给整个科学技术带来很大裨益,也就相应地增强了国家经济中的战争潜力。如果现实战力的发展超过了综合国力和潜在战力许可的范围,就会阻碍综合国力、潜在战力发展的前进步伐。现实战力发展超过综合国力、潜在战力许可的程度越严重,给综合国力和潜在战力发展带来的阻力也就越大。那种不顾综合国力、经济力量的限制,而无限制地发展高技术现实战力的做法,最终的结果不是国家的强盛,而是国家的衰落。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探讨和修正本国的国防政策,削减军队规模,走精兵之路,道理就在这里。当然,对现实战力建设的轻视,遇到突发事件无法应付,对于敌人的入侵不能抵御,也同样会危及综合国力、潜在战力的继续建设与发展。
总之,现实战力与潜在战力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对立的统一。之所以要充分认识这一点,是为了避免孤立地看问题,避免过分地强调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我们说,潜在战力决定现实战力,是现实战力的基础, 很重要的一点是纠正以前只重视现实战力的建设而忽视潜在战力的倾向;而强调现实战力对潜在战力的反作用,则是为了避免造成只重视潜在战力建设而忽视现实战力的错觉。实际上,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必须辩证地看待现实战力与潜在战力的关系,既重视在综合国力、潜在战力许可的范围内建设强大的现实战力,又注重根据现实战力的需要,不断推动综合国力和潜在战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