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第一次见面, 是在莫斯科。那个时候赫鲁晓夫是不怎么讲话的,后来,

他作为苏联政府的代表团团长来华访问,才和毛泽东有了较多的接触⋯⋯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赫鲁晓夫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这对广大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人都知道 1893 年的 12 月 26 日,在湖南的韶山,降生了一位中国人民的好儿子,后来成为中国的领袖的毛泽东。

赫鲁晓夫比毛泽东小一岁,出生在 1894 年。

他的出身与毛泽东不同,毛泽东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赫鲁晓夫是一个矿工的儿子。他信仰共产主义比毛泽东要早,1918 年,他就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

此人很有点工农干部的味道,说话有些粗鲁,办事也不是左思右想,说干就干。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有时甚至做出一些有失身份的事情。在他的身上,工农干部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

按照“台阶论”的说法,他倒是一级一级干上来的,不是坐火箭上来的。对此赫鲁晓夫本人也引以为自豪,经常和别人说,我当州委书记时如何如何。

在斯大林时期,他就是苏联共产党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了。

他对斯大林的吹捧也是事实,我们当年在批判他时的那些话虽有过头, 但大至还是那么回事。

斯大林的去世,给他提供了一个在苏联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机会。1953 年 3 月 5 日,斯大林去世,苏共中央书记马林科夫接任部长会议主

席,但不到十天,他就被赫鲁晓夫取而代之。这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也不能不说赫鲁晓夫还是有些手腕的。

同年 9 月,苏共中央全会正式选举赫鲁晓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后来他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秘密报告”——这当然是后话。

赫鲁晓夫是 1954 年 9 月 29 日到北京的,他这次访华,主要是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的庆祝活动,还有参加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的开幕式。但这些东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中国的最高领导人的会谈。

我们写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就不能不涉及这次会谈,这是他们第一次坐在一起,共同商讨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事情。

从当年的报刊杂志上,我们看到了这次会谈的成果: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政府关于中苏关系和国际形势各项问题的联合宣言》。

  2. 《关于对日本关系的联合宣言》。

  3. 关于“苏军从旅顺口海军基地撤退,1955 年 5 月 31 日之前将该基地交由中国完全支配”。

  4. 关于“将一九五零年、一九五一年创办的四个中苏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自一九五五年一月一日起完全交给中国。”这四个公司分别是在新疆境内开采有色及稀有和贵重金属的公司,在新疆境内开采和提炼石油的公司, 在大连建造和修理轮船的公司和民航公司。这些公司中的苏方股份的价值, 将由中方向苏方用出口货物的办法在数年内偿还。

  5. 签定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

  6. 中苏修建兰州——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铁路并组织联运的协定。g.中苏蒙修建集宁到乌兰巴托铁路并组织联运的协定。

h.苏联为中国提供五亿二千万卢布长期贷款的协定。

i.帮助中国新建15 个工业企业和扩大原有的141 项企业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

⋯⋯

应该说,苏联政府代表团这次访华,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实际利益的。

在中苏举行的双边会谈中,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有不少直接对话,据有些当事人的回忆,他们的对话也颇有意思。

毛泽东说:⋯⋯国际形势总的来说是对我们有利的,首先是各国人民积极地行动起来了,抬起头来了。帝国主义的威风被煞下去了好多,不像以前那样嚣张,盛气凌人、轻举妄动了。实际上,他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赫鲁晓夫接着说:“帝国主义却没有睡大觉,而是天天在蠢蠢欲动,在

图谋不轨,想达到他们的罪恶目地。诚然他们的气焰的确没有以前那么嚣张, 但他们却实在活动着。”

毛泽东说:“十根指头被切去了一两根,而且切去的是大拇指,手力毕竟不如以前了,大大削弱了,甚至减去了一半的力量。总之,形势是好了,

对我们是有利的。”

说到这里毛泽东停了一下,接着说:“自然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自己的警惕性。我们现在有一个和平建设时期,应充分利用它,进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过这个时期究竟有多长很难说,因为这不是由我们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如果我们有二十年的和平建设时期来发展经济,那么战争的危险性就会减少很多,甚至可能打不起来了。过二三十年后,如果帝国主义要打那就是结束帝国主义存在的时候了。但究竟是经过一场大战来结束战争,还是由于人民力量、和平力量强大,从此战争打不起来,这还要看看。”

他们的看法自然有些差异。

⋯⋯

赫鲁晓夫主动问毛泽东:“你们对我们还有什么要求吗?”

毛泽东的回答很有点艺术性,他说:“关于这方面的事情,双方的专家天天都在接触和交谈。他们相互协作,交换意见,协商解决问题,事情能办通。”

说到此处,毛泽东又停顿了一下,说:“我们对太阳能,核武器感兴趣。今天想同你们商量,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使我们有所建树。总之我们也想搞这项工业。”

这太出乎赫鲁晓夫的预料,他一时没有反映过来。当翻译把这话全部翻译出来后,他呆了好一会儿才说:“搞那个东西太费钱了。”

看看毛泽东不以为然的神色,他又解释说:“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有一个核保护伞就行了,无须大家都来搞它。毛泽东同志,你不知道哇,那个东西既费钱又费力,又不能吃不能用。生产出来后还得储存起来,不久又过时了,还得重造,太浪费了。”

毛泽东不说话,中国方面其他人也不说话。

赫鲁晓夫又说:“目前你们不必搞这些东西,还是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 发展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比搞原子弹好。假使目前要搞核武器,把中国的电全部集中用在这方面是否足够还很难说。那么,其他各项生产事业怎么办?国计民生怎么办?但你们如果十分想办这件事,而且是为了进行科研,培训干部,为未来新兴工业打基础, 我们可以帮助先建设一个小型原子反应堆。这比较好办,花钱也不太多。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借这个条件培训干部,也可以派一些有基础的人员到苏联学习、实习和深造。你们以为如何?”

毛泽东回答说:“也好,让我们考虑考虑再说。”赫鲁晓夫又说:“我们听说,中国人民在解放以后,生活上有了保障,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要求是与日俱增的。我经常想,你们这么多人口,如果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都伸手向国家要,我看很难应付的了。然而不管怎样,这的确是国家应该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在西方,这个问题如果不能摆在首要位置加以妥善解决,那日子是过不好的,甚至是过不下去的。”

毛泽东点点头,说,我们之间在对外方面和国际活动中,多进行磋商, 协调步调,一致对外,在对内方面和生产建设上,则互相帮助,互通有无, 互相协作,这不很好么!

听毛泽东这样说,赫鲁晓夫很高兴,他拿起桌上的一个杯子,举得很高很高,说:“好!好!”

毛泽东很坦率地对赫鲁晓夫说:“你第一次到中国来,可以到任何一个地方去看,去走。特别是到我们的南方,那里是另一种情景。”

赫鲁晓夫更加高兴了,他说:你们这里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我哪里都想去,但这次只能到沿海的南方北方走走。

毛泽东见赫鲁晓夫拿起了一块腊肉,正往口里填,说:“赫鲁晓夫同志, 你到哪里都可以,就像在你自己的家里一样。我这个人喜欢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去活动,不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们也不给作什么特殊安排, 随你的便。”

赫鲁晓夫胃口大开,不少腊肉和火腿进了他的肚子。

赫鲁晓夫这次来华,先在北京的街头看了古城的风采,又到了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在黄浦江边漫步;然后他又在杭州西湖品尝了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到广州吃了中国的另一菜系的粤菜。

途经长江时,他也领略了中国第一条大江“江涛拍岸”的情景;到旅顺时也看到了与黑海不同的中国内海。

这是中苏关系最高潮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