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毛泽东怎样决定呢?

面对尼克松和基辛格击来的一球,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反应十分迅速。1971 年 4 月 21 日,也就是尼克松对美国报界发表改善中美关系的谈话

的一个星期之内,他收到来自北京的信息——

照例是由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希拉里把口信送到白宫的。

希拉里说,他的总统(叶海亚·汗)转述了中国总理周恩来的话:中国对达成直接和解的会谈感兴趣,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在北京公开接待美国总统的一位特使(例如基辛格先生)或者美国国务卿,甚或美国总统本人,进行直接会晤和商谈。”

这是响亮的一拍!

虽然在当时来说是秘密的,但在白宫引起的震动和兴奋,是可想而知的。只是尼克松和基辛格不敢表露出来罢了。

他们两个人关在房子里,“策划于密室”,他们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后来越来越集中在一个问题上:

派谁去北京? 人选有三个。

尼克松先提出了美国在法国的越南问题谈判代表戴维·布鲁斯。

基辛格先是点头,后又摇头。“中国人对越南问题是敏感的,用他难免⋯⋯”

尼克松点头了。

他自然也想到了美国的国务卿罗杰斯。他相当于中国的外交部长。他到中国去顺理成章。但尼克松说:“他去,目标太大。”

尼克松笑笑说:“那只有你去了。”

基辛格耸耸肩膀,说:“我也太引人注意。”

尼克松也许胸有成竹,他笑着对基辛格说:“我相信一个出入巴黎不被人发现的人,也能够出入北京而不被觉察。”

基辛格打内心里是高兴的。因为,作为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他知道北京之行的份量。如果此行成功,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将会是辉煌的一页。他深知此行必须是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可能前功尽弃。在和

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进行了秘密的商谈过后,他选择通过巴基斯坦的通道进入红色中国的方案。

基辛格在棕榈泉的休假地起草了给周恩来毛泽东的复信。

大意是:为了给尼克松总统的访问作准备,为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建立可靠的联系,尼克松总统建议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和周恩来总理或另一位适当的中国高级官员进行初步的秘密会谈。

基辛格博士准备在中国国土上参加这样的会谈,地点最好是在巴基斯坦方便的飞行距离内,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

我们建议,基辛格博士此行的具体细节,包括地点、停留时间多长,通信联络、以及类似的问题通过叶海亚·汗总统作为居间人进行讨论。为保密起见,务必不用其它渠道。同时不言而喻,基辛格博士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官员的第一次会谈要绝对保密。

⋯⋯

1971 年 5 月 10 日,尼克松就批准发出了这封信。

信发走了,尼克松的心情反倒紧张了——谁知道毛泽东和周恩来怎样决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