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智改名李四光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一批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
湖广总督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首领,他在湖北开矿办厂,振兴实业,同时开设新学堂,培养人才。
这些学校与旧学校最大的区别是,除继续教学生读经书外,还讲授一些科学技术知识,有了明显的科学救国的倾向。
1902年5月,在张之洞主持下,湖北全省学务处成立,开始兴建大中小学堂。到了1904年,湖北各地,特别是省城武昌,兴办新学的规模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
正如张之洞在《学堂歌》中所说:“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
少年有志者,都来武昌求学。
李四光的父亲虽然是个旧式文人,但对新思想还是很敏感的。当他听说武昌城内办起了许多新学后,就鼓励儿子去上新学。
“仲揆这孩子已经长大了,我看他学习很用心,也很聪明,过几天武昌高等小学就要进行人学考试了,我想让他去试一试。如果考不上也就算了,若考上了,我们说什么也得供他去读,不能因为我们家穷而耽误孩子的前途。”
李四光的父母经过商量,决定让他去武昌参加考试。少年李四光也非常向往学习新知识。
1902年冬天,不满14岁的李四光怀揣着父母从邻居那借来的路费,身穿母亲为他赶做的棉布袍,告别父母兄妹,只身前往省城武昌,参加学校的入学考试。
李四光搭的这条小船,和他当时的处境很相似。
在烟雾迷茫的长江水面上逆流破浪前进,老艄公用力地划着桨,李四光则坐在船头朝着武昌的方向呆望。
忽然,一艘挂着外国国旗的军舰由远而近朝着他们的这条小船冲过来。眼看越来越近,这艘军舰加足了马力,浪花四溅,一层层惊涛骇浪时而把小船拥上浪尖,时而把它掷进浪谷。
李四光当时才是一个13岁的孩子,头一次出门,哪看见过这样的场面,他蹲在船里,两手紧把着船舷,被惊呆了。
老艄公却是泰然自若地握住船舵,目视前方。只见这小船忽地降到浪谷,忽地又登上浪峰,随波逐流,与惊涛骇浪周旋。
一会儿,浪小了,人们的心也平静下来,军舰摇头摆尾地远去了。
李四光惊诧地向老艄公问道:“老伯伯。那军舰为什么欺负人呢?”
“哎,孩子,你还小啊,头一次坐长江船吧。自从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后,像刚才这样的事在长江上是常有的。”老伯不动声色地说着,但话语间却充满了悲愤。
“那咱们为什么不揍他们呢?就让他们这样随便欺侮。”
“揍他?大清政府不管,咱们几个平民百姓能把他们怎样?”
老艄公气愤地喘着粗气对李四光说。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谈论方才江面上发生的事情,一些疑团开始在李四光的脑海里缭绕、翻腾。这件事在他那颗纯真幼小的心灵里犹如一块石头被猛然掷进大海,激起无数的浪花。
李四光在苦苦思索。
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为什么外国人能这样横行?竟然拿中国人寻欢作乐!难道我们中国人就应该这样忍气吞声地活下去吗?
清政府腐败无能,使中国人民受欺压凌辱,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有个尽头?在祖国的江河里为什么竟是外国的军舰,中国就这样连艘军舰都造不出来吗?
一个接一个的问号不断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使刚刚离开家门的李四光陷人深思之中。
“孩子!武昌到了。”老艄公高兴地碰了一下李四光的肩膀,这才打断了他的思绪,李四光抬头一看,船已靠岸了。
“孩子,到洋学堂好好学,学点真本事,长大了咱们自己也造军舰,替中国人出口气。”
李四光把老艄公的这些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他心中暗暗下定了决心,将来一定要造出一艘坚固的军舰,出出这口恶气。
李四光拎起自己随身携带的东西,辞别了这位慈父般的老人,登岸去打听武昌高等小学的校址去了。
李四光初到武昌,人地生疏,但他凭着一股闯劲找到了新学招生报名处。报考新学要先填一张报名单,满身官气的办公人员把报名单扔给李四光。
这个从未进过大城市也从来没有填过什么表的孩于有些紧张,慌张中把年龄和姓名栏弄错了,在姓名栏中写上了“十四”。
写完之后他才发现写错了。他不敢向考官重新要表,又怕因为这个错误丧失上学的机会。怎么办?
他忽然灵机一动,发现了“十”加几个适当的笔画就变成了“李”,想到这里,他就立即这么做了。可是,“四”和他的名字仲揆就相差太多了,根本不好改。这个时候,在表格中的姓名栏中,“十四”已经变成了“李四”,难道以后自己要叫“李四”不成?
在填完了表格、准备交给考试官员时,李四光还在想名字的事情,有个顺口溜叫作“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要是他真的取名李四,将来在课堂里,老师一叫李四,保证笑倒一片。
李四光觉得不能叫这个名字,他一下子又犯了愁。
就在官员催促他交表格时,他忽然看见了大堂上的一块匾上有这样四个字“光被四表”。
他并不理解这几个字的含义,就把匾上的第一个字借了过来,在“李四”后面加上了一个“光”宇。这时,表格上的姓名就成了“李四光”。
他用机智弥补了自己的一个小错误。而这一弥补,就把父亲给他取的李仲接,改成了李四光。
虽然他担心这样擅自更改父母给自己起的名字,会让父亲不高兴,但是这个时候,也只能先等考试结束以后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