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震预测开辟道路
多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研究地震预报,但是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我国也是如此。
作为地质部和中国科学院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李四光觉得这项工作抓得晚了一点。为此,他感到十分内疚,他决心利用这次调查邢台地震的机会,把地震预报工作推进一大步。
1967年,河北省河间县又发生一次强震。
一天深夜,李四光刚刚人睡。忽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他惊醒,电话里传来了国务院办公室要他参加紧急会议的通知。
李四光立即下床穿好衣服,乘车疾驶国务院办公室,时间已近凌晨2时。
会议室里的同志们个个情绪紧张,李四光从人们的音容、神态,也预感到一定有什么严重情况发生。
周恩来正坐在长条桌子一头的椅子上,拿着笔专注地批阅文件,桌子上还摊开一张京津地区的地图。
周恩来看见李四光进来,忙把他让到自己右边的沙发上,严肃地说:“李老,这次会议请你来,是同大家一起研究一下北京的防震问题。有关方面同志向国务院报告,今天清晨北京将发生七级以上的强烈地震,我们准备发出警报,通知北京居民和中央领导同志搬到室外避震。”
“什么?北京要发生地震!”与会的同志们都惊呆了。
北京是中国首都,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人才,这里有国家领导人、企业领导、科学研究者、学生、工人等。这样一个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如果发出地震警报,那样将会产生多大的骚乱?
可是不发出地震警报的话,一旦震情属实,那么后果只怕更加严重。怪不得周恩来这么严肃的对待,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发布与不发布地震警报,都要承担相当大的压力。
河间地震发生之后,李四光密切注视这次地震发展的趋向。初步可以断定邢台和河间两次地震都是因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活动而发生的,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同属构造地震。
这样地震有可能向震区的东北包括京津一带的方向发展,那样将会直接威胁党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京津广大人民的安全。作出这一判断是可怕的,但它是有客观事实作根据的。
为此,李四光就更加密切注意观察地震发展的动向,更加重视和研究各地地应力值变化的反应。
此刻听见周恩来准备发出地震预报,李四光沉稳地说道:“他们预测地震的根据是什么?”
“主要是北京周围地区几天来小震频繁,昨天小震突然停止,一些动物表现很不安宁。有些同志不放心,推测地震可能是要向北京蔓延,北京有可能发生七级地震。”
周恩来注视着李四光,继续说:“李老,请发表一下你的见解吧!”
李四光面对大家点点头,慎重地说:“请总理和同志们稍等一会,我再通一次电话。”
说完,他稳健地走到电话机旁,拿起话筒,拨通了北京附近几个地应力观测站,高声向对方问道:“请你们把近日来地应力值变化,尤其是昨天晚间和今天凌晨的情况是否稳定,有无异常,请回答。”
“昨日与今日数据一致,无异常现象。”
“没有任何异常。”
“我们这里一切正常。”
“无异常。”
“无异常,无异常。”
一连几个观测站的回复都是无异常,没有变化。
李四光原本紧锁的眉头,这才稍微舒展开来,他坚定地对大家说道:“根据邢台等地区地应力的长期观测,有大震,一般都是有变化的。刚才我已经了解过,北京周边地应力一切正常,所以我断定,北京近期不会有大地震发生。不必要发生警报,但是要密切注意观察。”
所有的人都被李四光的气魄征服了。
周恩来同意不发警报,他笑着说:“李老,你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早点回去休息吧!这里有我们就可以了。”
这时,已是凌晨3时。这一夜,周恩来没有合眼,为了首都人民的安全,他在国务院办公室监视新情况的发生。
实际上,李四光也一夜没睡,他和地震办公室的同志一直守在电台和电话机旁,密切注视着有无异常现象的发生。
一直等到静静的黎明到来,东方升起冉冉红日,地震都没有发生,李四光的推断再一次被证实!地震,能够通过地应力的数据变化来判断。
1969年7月18日,渤海发生地震以后,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厅召集了有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
会上周恩来就地震工作体制和统一领导问题讲了话。他还宣布,为了加强对地震工作的统一领导,中央决定成立地震工作领导小组,由李四光担任组长。
李四光感到自己的担子更重了,为了指导全国的地震工作,保卫京津地区的安全,他经常分析研究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多次爬山涉水,深入房山、延庆、密云、三河等地区,调查地震地质现象,视察地震地质工作。
这时,他虽已80高龄。而且动脉瘤随时都有破裂的危险,但他不顾个人的安危,把全部心血倾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亿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上。
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的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