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从1965年李四光动脉瘤确诊之后,李四光知道自己的生命已不长了,但他总是想到自己的一生所做的事情太少,总希望在剩下不多的时间里,再努点力,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多贡献一点力量。

时间不等人,一眨眼来到1971年。李四光的动脉瘤发展得更严重了,身体也更加虚弱了,被迫几次住进医院。

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经没有太长的时间了,这时他更争分夺秒地进行工作,特别致力于对地震预报的研究上。

1971年4月24日,李四光的体温突然上升至38度,住进了北京医院。

28日下午,北京医院约请了阜外医院的心血管专家给李四光会诊。

医生刚检查完,李四光吃力地急忙把手抬起来,拉住医生的衣角,十分激动地说:“大夫,请你坦率地告诉我,究竟我还有多长时间?让我好安排一下工作……”

医生的眼角都湿润了,他们安慰李四光说:“请您好好养病,我们一定会尽力只好您的,这只是小病,但请您不要再偷偷写字了……”

李四光摇摇头,满怀信心地说:“我并不怕死,但我怕时间不够啊,只要能让我再活半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马上就能够有结果了。”

这天晚上,许淑彬已经回去休息了,李四光由女儿和秘书照顾。

李四光本能的察觉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挣扎着挥挥手,把秘书拉到身边,轻声说道:“小周,你过来。有一些事情我给你交代一下,你一定要记好了。”

“李老,您还是好好休息吧,别工作了!您都累成这个样子了……”秘书常年伴随在李四光身边,感情至深,他一脸心痛地说道。

“别说话,我自己的病,我知道,我说,你写。”

就在这张病床上,李四光把自己一些惦记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地说了出来,秘书细心地将它一字不拉地记录下来,记录稿纸一页一页翻过,时间一刻一刻地逝去。

李四光的呼吸开始变得急促起来,秘书心中隐隐不安,他害怕这样下去将影响李老的休息。

秘书便站起来,找了个借口说:“李老,稿纸已经用完了,我回去取,明天再来。”

“好吧,你回去后,明天再给我捎一份全国地图来,我还有一些工作要安排……”

秘书恋恋不舍地走出病房。

李四光在床上稍稍闭了一会眼睛,又把女儿叫到床前,亲切地拉住她的手说:“来,过来,我们父女俩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好好聊天了。”

“爸爸!”女儿轻声地抽泣。

“别哭,孩子,人总有一死。我已经是82岁的人啦,死也不算早,从小你祖父就给我讲太平天国的故事,讲甲午战争的故事,告诉我要好好读书,有一天好为这个国家出力……”

夜已经很深,但是李四光却一点都睡不着,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他拉着女儿的双手,轻轻地说起了自己这一生的经历。

“我并不怕死,只是有些事不放心。对地热工作比较放心了,大家已经把它重视起来。”

“我最不放心的是地震预报,外国人的路子是不容易走通的,一定要搞出合乎我国实际的地震预报来,唉!不知道还有没有时间和大家一同去征服这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地下之敌……”

李四光谈着,谈着,眼泪就从他的脸颊上淌了下来,模糊了他的视线。

女儿这个时候不忍心再打断父亲的谈话了,只能频频点头,仔细地聆听着。

“可惜你妈妈这会不在,哎,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你妈妈了,她跟随了我五十几年,一直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从北京到南京,从桂林到独山,从重庆到上海,从英国到美国,一路上担惊受怕,落下了一身的毛病,她现在都已经七十多岁了,我放心不下她呀!”

女儿这个时候已经流泪满面,她抽泣着安慰父亲说:“关于妈妈的晚年,请您放心,我一定把她照顾好,要她过一个幸福的晚年。”

李四光整整与女儿谈了一个通宵,到早晨6时还没有说完,这个时候女儿说:“爸爸,您好好休息吧,我该上班了,晚间再来看您。”

“那你就走吧,别影响工作,我不留你啦。”

李四光深深地叹了日长气,用慈爱的眼光盯着女儿。女儿推开门,回头看了看躺在床上的爸爸,然后又转身回到爸爸的床边,把被子给他往上拉一拉,盖了盖,才默默地走出病房。

29日就在女儿走后两个多小时,李四光的病急剧发作,肚子剧烈地疼痛,医院立刻进行抢救。

李四光已意识到自己的病情严重,呼吸急促地对医生说:“你们不用在我身上再花费功夫了,我不行了。等我死后,你们一定把我解剖检查和研究一下,这对医学也是一个贡献。但请你们不要在这时候告诉我的家……家属。”

话音刚落,他就休克了。

医院马上组织了最强干的医生进行紧急抢救,周恩来亲自批示,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全力抢救。

手术正在紧急进行着。大夫们很快找到了动脉瘤破裂的地方。但是,由于血管硬化,人造血管无法接上,必须进行包扎。许多医生和护士也都加入了献血的行列……

这个时候,秘书匆匆拿来了一份全国地图,赶到病房一看,李四光并不在哪里,他拉住身边的护士一问,才知道李四光已经被推进了手术室进行紧急抢救。

“只要做过了手术,摘除了那个恶性动脉瘤就好了,等他病好了,就不要让他看书,看看底图,心情也会愉快些。”秘书这样想着。

他把病床收拾了一下,房间的桌椅也被他擦得干干净净,书籍排放整齐,一副巨大的全国地图摆放在摆放在病床头。

怀着美好的希望,秘书就这样一直等候在病房门口。这个时候,一名医生刚刚从手术室退了出来。

“医生,李老的手术成功了吗?”

秘书神色激动地问医生,但是医生神色麻木,只是无力的摇摇头。

“李部长失血过多,抢救无效……”

听到如此噩耗,秘书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望着那张地图,他悲泣道:“李老,地图我给您带来了,但是您就真的不看了吗?”

1971年4月29日11时,李四光与世长辞,享年82岁。

5月2日,在八宝山公墓举行了李四光告别仪式。告别仪式由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持,周恩来致悼词。

周恩来在仪式开始、奏过哀乐以后,用李四光女儿的一封信做悼词。信中说,在父亲病重的时候,仍然时刻惦记着科学事业。

在父亲的遗物中,她发现了这样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在我们这样的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

如果我们不这样作,把地球交给我们的遗产——煤炭之类的极为丰富的财富,不管青红皂白,一概作燃料烧掉,不到几十年,我们的后代,对我们的这种愚昧和无所作为的行径,是不会宽恕的。

我们一定要把地热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节省多少燃料!可以给人民的生活造很大的福利……

李四光在他的最后的时刻留下的这些文字,实际上就是对他的最好的悼词。他以科学家的胸怀更多、更远地想到了如何更好地利用祖国宝贵的资源。

读完了那封信,周恩来缓缓地走出八宝山公墓的小礼堂,来到院子里,天上的雨丝飘落下来,冰冷的淋湿了他的头发。

周恩来打量着这些臂带黑纱的沉默的人们,低沉地问:“搞地质工作的同志们来了吗?”

“总理,我们来了!”

“搞地震预测的同志来了没有?”

“来啦,我们来啦!”

天气是阴沉的,下着小雨。人们一动不动地站着,望着面前的周恩来。周恩来没有戴帽子,冰冷的雨丝,正浸湿着他的白发。

周恩来环视一下大家,用略带沙哑的声音说:“李四光同志生前说过,他对地震预报是有很大的信心。这不仅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的大问题。现在他所没有完成的任务就都交给你们了,你们都听见了吗?”

“我们都听见了!”礼堂内外齐声回答。

那声音在天空久久回荡,像是擂起来的战鼓一般,号召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奋勇向前,沿着李四光开辟和预见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