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再读十年书
希望破灭了。李四光作为实业司司长的命令传达不下去,到处是贪官污吏,这使得他的心中异常苦闷。
该怎么办呢?迷茫中的李四光来到江边,面对辽阔的江面,滚滚的江水,李四光的心绪也不免翻腾起来。
中国的面貌一定要改变,他眼看革命的果实落到旧军阀手中,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不知今后怎么办。他一时找不到出路,陷于傍煌之中。
正在这个时候,李四光得知不少革命党人公派出国学习的消息之后,李四光觉得“自己年纪还不大,不如再读十年书,准备一份力量”,便立即向当时的政府提出了继续到外国留学的要求。
这个时候,黎元洪对付湖北革命党人的办法是,感到威胁太大的就杀,能拉过来的就收买,两者都不好办的就设法送走。对于李四光要求出国留学,黎元洪直接放行,并给袁世凯发了电报。
电报送到了袁世凯手里,老奸巨滑的袁世凯本来对孙中山批准的革命党人出国留学就很勉强,曾下过一道命令;“有功民国人员请派出洋留学,应以前临时大总统批准有案者为限,其余碍难一律照准。”
现在又看到了黎元洪的电报,感到湖北是辛亥革命的首义地区,如果不批准,对他还打着的“拥护共和”的旗号很不利,于是只好批复同意,但指明“不得据以为便”。
最终批准了李四光的要求,但是就在李四光准备出国的时候,1913年3月20日,突然发生了来教仁在上海车站被刺的事件。
全国震惊!于是,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号召征讨袁世凯,这使李四光心中又燃起了一线希望。但是,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不到两个月就烟消云散,孙中山被迫再度离开上海,前往日本。
这使李四光感到非常失望,看来国内的形势是难以挽回,混乱局面将是长期的了,实业救国的梦想遥遥无期。
7月下旬,李四光怀着沉重的心情,按照临时稽勋局的通知,到教育部报到,办理出国手续领取留学证书和出国费用。就这样。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远涉重洋,去找“科学救国”道路。
1912年,李四光到了英国的首都和近代产业革命的发源地伦敦。按照自己的志愿,他决定在英国学习采矿。但是,由于他的英语还不很熟练,数理化学科也还需要补习,因此他决定先进预科。
英国的大学中,当时采矿方面较为著名的有伯明翰大学,收费比历史悠久的牛津、剑桥等大学少一些,设施方面也不差,李四光就决定进伯明翰大学。
他填写了志愿书,经留欧学生监督处同意后,由伦敦到了伯明翰。
一进校门,绿草如茵。校园中央高耸着一座方形的尖顶钟塔,钟塔一侧有一群圆顶建筑,另一侧有一长条平顶楼房。
校园四周有通往各处的马路。路旁种着树木和冬青。稍远有几处显得稍高的土丘,丘边的水池清澈透底。站在土丘顶上望去,伯明翰大学的校园,显得十分壮丽、幽雅。
在学校附近,李四光找到了一家公寓住下来。这家公寓的主人是一位英国老太太,待人非常热情。同时住在这公寓的,还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丁望林,他们俩人异国相逢,一见如故,从此俩人相互帮助,互相照顾,非常亲密。
他们还一起跟这位房东老太太学习英语。丁望林比李四光小4岁。开始学时,丁望林进步很快,但李四光特别用功,通过一段时间的耳听、眼看、手写、口念,就赶上了丁望林。
李四光还看了不少英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不到一年,他的英语就说写自如了。后来,他还学了德语、法语,他在外文方面下的这番苦功,为他以后几年的学习,乃至日后的科学研究活动,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
李四光在预科学习期间,感到以前留学日本的时候,数学方面下的功夫不够,现在必须一步一步扎扎买买地学。
平日对于演算习题,不论怎样繁难,也一定要演算出结果。有时丁望林给他参谋,让他走点捷径。李四光总是婉言拒绝,那怕自己埋头算上一天、两天,也要得出个结果,才肯放手。
※学习来不得半点虚伪,要刻苦学习,不能走捷径,只有真正理解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
他感到学习数学,年龄即使相大一点,只要能坚持循序渐进,坚持自己演算,还是可以学好的。
学校的生活,和英国一般人的生活习惯一样,晚间睡得晚,早晨起来也比较晚。李四光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生,即使是休息时间,也总不放松学习。
偶尔在假日逛逛公园、散散步,看看名胜古迹,身边也总是少不了报纸杂志或厚厚的书籍。在林荫里,在小溪旁,一坐下来就抄抄写写,随时想到什么就随时记下来。直到晚年,他也一直保持这个习惯。
但这样平静的学习生活,时间并没有继续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和以德、奥、意为一方的同盟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展开了大战。
英国的生产机构转为军事生产,物价开始上涨,生活用品日益短缺。糖买不到了,冬季取暖的煤也越来越少。最麻烦的是晚间电灯常常不亮,买支蜡烛都十分困难。
在中国留学生中,有的人感到呆不下去了,干脆停学离英回国。但李四光却凭着他从小养成的艰苦精神,节衣缩食,克服种种困难,把学习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