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央地质研究所

在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李四光对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极为不满。

有时他在从事紧张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之余,还曾撰写了一些抨击时政的文章,经常把它藏在口袋里,怕许淑彬为自己担心,这时期他在报纸上发表这样的文章都是用化名。

当时,学校教学经费很少,教授只发十分之一的工资,李四光只能领到28元钱。为了养家糊口,他被迫早起晚睡,有时还要通宵达旦地撰写一些科学丛书。

由于北洋军阀的统治日益反动,为了结束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了。

1927年6月,张作霖自称大元帅,指派刘哲为教育总长。不久,北京九所国立大专学校被合并成为京师大学校,北京大学为此也一度中断。

1928年初,国民党蒋介石、桂系、冯玉祥、阎锡山四派,在英国、美国的支持下,形成了临时的联合,共同讨伐曾得到日本帝国主义支持的奉系军阀张作霖。

6月,张作霖退出北京、天津,北京军阀政府宣告结束。

这时,北伐军经过“宁汉分裂”与“宁汉合流”,打击排挤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南京政府。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并着手准备围剿中国共产党的新内战。

8月11日,李四光发表了《国防与北防》的文章,他一方一面认为,国民革命毕竟做到了一次小成功,但又觉得这一只破船,正在惊风恶浪中抛掷,受牛鬼蛇神的环绕,究竟能否逃脱大乱,还要看我们一班撑船掌舵者能力如何,眼光如何。说明了一点,国防究竟应该从何下手?这就是我们生死存亡的问题。

这时李四光的立脚点,仍然是用自然条件来解释社会现象,这反映了李四光在未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为了追求真理所走过的一段曲折的路程,当时他对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也不十分了解,而把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

1927年,南京政府决定设立中央研究院作为国家最高学术机关。首先筹建的研究机构,有理化实业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和观象台。

这在有志于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先行者蔡元培、杨铝、李四光等人的心目中,都认为有一个合法的机构,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

这年冬天,李四光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邀请,离开北京南下,主持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

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出任所长。在这里他度过了二十多个艰难的岁月,并为此花费了很多心血。

地质研究所初建时,房屋、图书、仪器设备都很缺乏,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光是所址,四年内在上海就搬迁了四次。

正如李四光后来回忆时所说:“隔不了多久,几个人又要扛起‘地质研究所’这块招牌,在上海马路上跑来跑去。”

直至1933年秋天,坐落在南京鸡鸣寺路的办公楼建成,地质研究所才算有了正式的所址,并添置了一些必备的仪器设备,但经费仍很困难。

有些按计划需进行的一些光学、高温、高压试验仍不能开展。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李四光领导的这个研究所,仍然积极开展各项地质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李四光很重视基础研究。他根据工作需要和研究人员的专长,把他们分配在不同的专业岗位上。他认为,地质研究所的工作,应特别注意讨论地质学方面的重要理论,解决地质学方面的专门问题。

同时,李四光也很注重实地调查。他说野外调查是研究地质之根本。他还很注重同其它地质机关的协作关系,以减少同一地区工作之重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并且规定地质研究所除致力于地质学专门问题研究外,在可能的范围内,要尽量接受有关单位委托解决有关经济地质方面的问题。

李四光对研究人员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工作人员从野外调查回来,他总要亲自听取他们的汇报,查看报告,检查标本,然后对每个人的工作提出意见,作出评价。

在工作人员作出成绩时,他总要给予鼓励,并且争取一切机会,选送合适人员去欧美考察或深造。他说“地质科学是一门世界科学,一个国家再大也只是个局部。”

为了活跃全所学术研究的气氛,在李四光的倡导下,还创办了“地质研究所同仁半月会”,规定每隔一周的星期六下午开一次会,演讲并讨论地质学的各种问题。

李四光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交流,他把地质研究的成果及时汇编成册,分别用中文和英文印刷出版。

几年的时间,李四光把野外观察和室内的模拟实验结合起来研究,写了关于地壳和地壳运动、大地构造体系类型的起源、区域性现象的观察、新华夏体系指皱地带的矿产资源分布等文章,准备把它们公开发表。

可是,国民政府对科学事业横加摧残,地质界的当权人物又竭力排挤和刁难他,致使这些科学著作不能发表,李四光被迫不得不把它寄到国外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