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广西建设出谋划策
广西占尽天时和人和,李四光这样的知名教授来到桂林,恰好就是甘霖天降,李宗仁喜出望外,广西省政府亲自给他发聘书,请他担任经济部的研究员。不久,又聘请他担任文化部的研究员。
热爱祖国的李四光对于桂系阴暗的政治目的并不清楚,他热情地投入到了广西经济发展的工作中去,想为广西发展作出一些贡献,开展自己的科学研究。
李四光和大家一起在鄂西香溪河流域找到了可供开采的煤层数处,解救了这一地区的煤荒。在广西柳城大埔煤田、罗城小长安煤田开展地质调查也有新的发现。
另外,还对广西地质作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建立了广西山字型构造体系。对广西北部及大瑶山地区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详细考察。在赣南、闽西、粤北等地区考察南岭东段地质。
李四光在桂林创办了科学实验馆,亲自出任馆长。虽然限于当时的条件,科学实验馆的一些任务未能完成,但对于推动广西的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科学知识,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广西,李四光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叫范长江,是著名的新闻记者。范长江曾给李四光介绍过陕北延安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军民团结,抗日救亡的动人事迹,也介绍过西安事变。
他在那里采访时,见到周恩来代表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为争取将介石抗日,耐心宣传国共合作、一致对外的道理,促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自此,李四光对共产党和周恩来十分钦佩,在他心中产生了对周恩来的良好印象。
1939年9月,李四光写了《建设广西的几个基本问题之商榷》一文。这篇文章,深刻地表达了一个真诚的爱国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对祖国前途的关切。
同时,也反映了他为什么风尘仆仆地来到桂林,并且迫不及待商讨,筹办科学实验馆,参加并关心广西各个方面建设的心态。
文章开头指出:“中国是一个广大而各地情形不同的国家,所以各地方的建设不得不因地制宜,分途并进,否则整个国家的建设,在事实上不易推动。这两个原则,在理论上似乎没有错误,是有普遍性的。”
文章接着指责国民党政府在建设方针上的错误:“中国近年来,在各大都会里,洋房马路及其它种种近代物质上的设施,确实增加不少。但是,这一类物质上的建设,对于一般民众究竟有多少利益,却是问题。”
“整个国家民族的力量,强了多少也不无疑问。这并不是说中国不需要,而是说物质上的建设,不可困于都市,更不可随便运用经济或政治的力量,直接或间接剥削已经苦到万分的老百姓,而促成少数私人过分地优越享受。”
“北伐成功以后,我们满以为必在内地建设若干重心,一切建设事业,从那些重心向上推进,直到肿毒清除,我们才有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哪知道火上加油……”
“做错了不说,有人还要狡辩,说迁就既成的事实易收效果。那么,我们何必要革命?又何必要死人,求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过去的错误,社会上的人士,尤其是自称有知识的人士,固然不能不负很大的责任,政府呢?”
文章还从全国的地势,分析到建设广西的重要性,也为整个国防提出了战略意见。这表现出国家危亡是李四光当时最为担心的问题。
有一天,李四光和夫人许淑彬与地质所的同事一道,带着罗盘、地质锤等坐着一辆卡车外出调查地质。
但这一天,他们夫妻俩并没有返回研究所,他们来到离良丰几公里路外的驾桥岭清平乡住下了。
这里十分僻静,风景优美,有合抱的榕树、丛丛的芭蕉,平地拔起的石灰岩山包,围起一道天然的屏障。
靠山脚的地方有十多户茅舍,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前流过。
原来,馆里有两个工人是这个村庄的,工人们平时对李四光这位大科学家都很敬重,李四光就是通过这两位工人在这儿租了两间茅屋,“隐居”了起来。
夫妻俩在这宁静的乡间十分惬意,李四光在这里专心致志地工作,整理科研材料,草拟论文初稿。《二十年经验之回顾》《山字型构造之实验和理论研究》等重要著作就是在此地完成的。
许淑彬为了给李四光补充一些营养,特地买了一个小石磨,自己动手磨豆子、取豆浆、做豆腐,还养鸡生蛋,挖地种菜,青菜萝卜从不短缺,还不时托人捎点鸡蛋给良丰的学生们。
驾桥岭的乡居生活,成了李四光夫妇在广西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日子,这段生活既艰苦清贫又充满乐趣。
本地的乡亲们同他俩也逐渐熟悉起来,过年过节有来有往,不把他俩当外人。
村上的孩子们也“李爷爷”“许奶奶”地喊个不停。夏夜在榕树下纳凉时,李四光还给孩子们讲星星的故事,惹得孩子们夜深了还不愿离开这位慈祥和蔼的李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