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助人的少年
在穷苦的生活中,李四光勤奋聪明,生活和劳动都充满了情趣。李四光父亲是个重视教育的人。他把孩于们读书看得非常重,在他的心目中,不读书就没出息。
因此,尽管家境贫寒,遇到灾年,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然而他对孩于们的学习却一刻也不放松。
李四光年仅5岁的时候,李秀才就叫李四光去跟着一个叫作陈二爹的先生识字。因为,5岁的李四光还不能跟上父亲教的班级。
进行了一年的启蒙教育后,李四光认识了许多宇,可以读简单的读物了,李秀才就把李四光转入自己的私塾,从此李四光开始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
从小生活在贫苦环境中的李四光是个极富同情心的孩子。
李四光八九岁的时候,隆冬的一个晚上,村子东边的一个老太太家里不小心起火了,火势很猛,不一会儿就将房子都燃烧了。
李四光年龄虽小,也加入了救火的队伍,小小年纪的李四光提着水桶为大家送水,累的汗流浃背。
※李四光从小助人为乐,精神可嘉。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平时我们要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
在大家的努力下火终于被扑灭了,可是老太太的房子化成了灰烬,她的衣物也被火烧光,身上没有御寒的衣服,当时正是寒冬,如果没有衣服,在这样寒冷的晚上非冻坏不可。
李四光见状,立即跑回家,跟母亲要了一件棉衣,给老太太穿上。老太太非常感激,乡亲们也都连声称赞。
农村的生活,使李四光同穷苦的农民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有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摸进私塾学堂,偷走了一个学生的棉衣。学生们发现后,就用绳子把小偷捆住吊了起来,你一拳我一脚,狠揍了一顿。
只有李四光没有打他。李四光也很痛恨小偷,但是,他看见这小偷还是个孩子,而且把偷来的棉衣穿在了身上以后,就起了同情心。
然而,他年纪幼小,而且这个时侯大家怒火冲天,小小年纪的李四光无法阻止别人惩罚小偷,怎么办呢?
李四光灵机一动,他悄悄地拿了一条板凳,垫在小偷的脚下,并劝诫说:“你今后再莫做坏事,要做一个好人,不然这样挨打,怎么受得了。”
这样做虽然无法解救小偷,但是也可以使他免受被捆吊的痛苦。
在家庭教育和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从五六岁起,就帮着母亲打柴、推磨、扫地、提水……样样都做。
下张家湾北面有座白羊山,是这一带最高的地方,也是当地村民打柴、割草的场所。李四光经常在天刚蒙蒙亮,就和同伴们到山上的树林中打柴。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天没有柴烧,主米就煮不成熟饭,这一点,李四光是从小就有体会的。
“李仲揆,你看咱们今天到哪儿去打柴?”
“上南山去,远一点,但那儿的柴好打,你看行不?”
“行。”
几个孩子跑跑颠颠奔向南山打柴去了。
少年李四光喜欢玩但从不贪玩,不会因为玩耍而耽误父母交给的事情。特别是上学之后,他就把心思全都用在了学习上。
在父亲的要求下,他自从上学起,就逐渐养成了好学的好习惯。在乡村私塾就读的时候,每天一早起来,他第一件事就是朗读和背诵课文。
早饭后,他就进私塾听讲、练字或学写诗文。一天的课结束后,别的孩子都去玩耍了,而李四光则和哥哥一起继续学习。
夜幕降临,白天打了一天柴禾的李四光坐在油灯下,背诵李秀才每天教他的那些书。
还不到10岁的孩子,当然会发困的。他念着念着,头一低“磁啦”一声,面前油灯的火苗就把前额上的头发烧焦了。
顿时,一股焦味充溢屋内。
正在做针线活的母亲急忙过来,抚摸李四光的头,疼爱地说:“仲揆啊,头发又烧了。白天干一天活够累的了,快睡觉去吧。”
“不,不背完我不睡觉。”李仲揆执拗地回答。
“你这孩子就是倔,一口能吃成个胖子吗?好孩子,听妈的话,快去睡觉吧。”母亲用商量、劝慰的口吻才把孩子说服睡觉去了。
少年李四光对学习有着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他从不在学习时间参与孩子们的胡闹,而是一个人躲到一边,继续背自己的书。珍惜时间,闹中求静的良好习惯,使他终生受益。
李四光不但爱学习,也爱劳动。他不仅学习喜欢动脑筋,劳动时更爱开动脑筋。
李四光的家乡盛产莲藕,采藕一般是在秋末冬初的时节,天气凉了,藕根却埋在深深的淤泥中,淤泥之上还有半米左右深的水。
在这种环境中采藕,最好的办法是下到池塘中,用脚轻轻地踩,顺着藕根生长的方向,用脚把藕的须根踩断,然后,再用手把藕从泥中抠出来。
成年人都是这么干的。凡是采藕的人,浑身上下都是泥。而未成年的孩子如果用这种方式采藕,就要把头钻进水里,才能把藕从泥中抠出来。
可是,塘里的水非常脏,头入过水之后,如果不立即用清水冲洗,就会连气也喘不上来。怎么办?
李四光灵机一动,有了自己的办法。他学着大人的样子,用小脚把藕的须根踩断,又用脚寻到藕的尖头,然后,把一只脚伸到藕根的下端,使劲一抬脚,就把一根一米多长的藕根钩出水面了。
他用这种办法采出的藕根完完整整,没有一根是断的。其他的孩子看见了,也都纷纷跟着李四光学,不一会儿就把池塘里成熟的藕采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