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救国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怀疑态度,不要为现成的学说所压倒。

为国家培育人才

1920年5月,李四光和丁望林等人回到了阔别七年的祖国,到北京大学任教。

北京大学当时坐落在内城景山之东清末京师大学堂旧址。地质系设在马神庙北京大学第二院。

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是一位思想开朗的学者和教育家,在国内外有很高的声望。他仿效欧美,对校制进行了一番改革。

蔡元培力图把北京大学办成一所在全国具有先进科学水平和学术空气浓厚的大学,从各地聘请有真才实学、在社会上有声望的人来校任教。

其中,很多都是当时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如任文学院院长的陈独秀,任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的李大创,以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社会知名人士。

学校还成立了“评议会”,为全校决策机构,实行教授治校。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主张各派学说“兼收并容”“以期各种学术之沟通”。因此,他把一座原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的旧大学,改造成为提倡“民主与科学”的近代资产阶级的大学。

当李四光和丁望林、王世杰来到学校时,蔡元培校长特约集了学校各方面的负责人,在门前迎接。

蔡元培拉着李四光的手,说:“李先生,欢迎你来北京大学,希望你能为中国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地质人才。”

接着,他就带着李四光来到理学院地质系参观。他对李四光说:“我们想请你担任理学院教务主任和地质系主任,你有什么意见?

“只要能为学校做些事情,我没有意见。”

那时的地质系在马神庙内,这座庙年久失修,院内杂草丛生、断砾残垣,十分狼藉。再一看,教学设备也十分简陋,一点儿也没有学府的气氛。

为了学生的利益,李四光把他的想法提了出来,他指着院内的房屋,对蔡校长说:“蔡先生,这里的房屋十分破旧,地质系的设备。仪器也很差。我看应该修整一下,同学们才会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蔡元培听了,毫不犹豫地说:“你现在是理学院地质系的主任,就按你的意见办吧!至于经费问题,学校会想办法的。”

“那太谢谢校长的支持了。”

“不,办好北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蔡元培表情严肃地说。

李四光对蔡元培先生不由得产生了敬意。他下决心要在北大有一番作为。

改造理学院地质系的任务被李四光接过后,他作了通盘考虑,进行了精心设计。把后面的一个大殿,改修成一个大讲堂,殿前的院子被改成花园,院子中间铺上小道,两旁栽上小松树。

还把几间破旧房子给学生改建成洗澡间,改造充实了实验室,并和同学们在花园中间埋放一个石台,石台的四面各刻上一句话,是:

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干地理,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洁白的汉白玉石台,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美丽。

在李四光的组织带领下,经过一番的维修和改造,庭院的面貌焕然一新,院内布置得井井有条,显得颇为雅静,从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当时北大地质系的课程还多是一些传统的地质学理论,为了使学生获得更有用的知识,李四光经常吸取地质科学方面的新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讲课中不断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李四光到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加上实习,每周授课23小时。

李四光讲课非常认真。讲课前他总要参考大量书籍资料,编写提纲,准备挂图和实物标本等,一丝不苟。教课时力求讲得明白细致,注意培养学生独创精神。

当他讲“火成岩相”一章时,除了精心地查阅资料外,还进一步阐明和把对“火成岩相”形成时深度和形成后特征之间的关系加以综合,明确指出岩浆的温度、压力、冷却时间的长短等一系列物理化学条件的差异,影响到岩石形成后的性质。

“研究火成岩相不仅可以了解火成岩体的生成条件,而且对进一步找矿,也有指导意义。”李四光在讲课中还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讲得明白,书上有的讲透了,课本上没说的也给讲出来了,这样的教授难找啊!”听课的学生们都在这样评论。

李四光对学生们的要求很严格,学生上课听讲记的笔记,他都要亲自查看。如果发现有的学生不理解他讲的内容,就把学生留下单独辅导,有时甚至连吃饭都忘了。

李四光特别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功的训练,从岩石的肉眼识别,到显微镜下的鉴定,以及进行全面的化学分析,他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

你们不仅要学好岩石学,而且还要学好地层学、古生物学、矿物学和地质构造学,同时还要学好数理化。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识。

李四光常常这样鼓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