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人造肉

在浩如烟海、五光十色的生物界,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一个庞大的生物群,它们个子很小,用肉眼看不见,需要借助于显微镜把它们放大后, 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大家对其中的成员酵母菌比较熟悉,因为它对人类贡献很大,在日常生活中蒸馒头、烤面包、酿造啤酒都离不了它。更为可贵的

是,它还能生产食品。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为了解决粮食不足,就开始利用培养酵母菌来生产蛋白质,这种酵母蛋白质压榨后很像猪肉和牛肉,被誉为“人造肉”。因为酵母菌是由单细胞组成,所以称它为单细胞生物,它生产出来的蛋白质叫单细胞蛋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又面临肉类、蛋类的缺乏, 再次开始生产食用酵母,当时年产量达到 11000 吨。随后,英国也着手生产

食用酵母,并建造了一个年产 3000 吨的大工厂,生产出的食用酵母的蛋白质含量比德国的高,其味道也比德国的好。接着,美国也开始生产食用酵母, 并将食用酵母混合在食品中食用。

用酵母菌来生产蛋白质的优点是,可以工厂化生产,不受地区和气候的影响,尤其是生产效率高,是任何动物和植物都无法相比的。有人计算,一头 250 公斤的牛,一天一夜可长出来的肉拆合成蛋白质为 0.4 公斤;而同样重量的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24 小时可生产出 25 吨蛋白质,其效率是牛的几万倍。再者,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蛋白质,其原料极为丰富,如树叶、木屑、农副产品加工的下脚料,以及工业废水、废渣,甚至城市垃圾等,都可加以利用“变废为宝”。科学家指出,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食品工业。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建设“单细胞蛋白工厂”。如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罗马尼亚、古巴、俄罗斯等国,年产量均在万吨以上。其中俄罗斯每年产量可达 150 万吨,居世界首位;英国的发酵罐巨大,高 50 米,容积 1500

立方米,年产量约 7. 5 万吨,其规模为世界第一。

近年来,由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又给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插上了翅膀。据报道,日本科学家已成功地将大豆中制造大豆蛋白的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中,再通过培养转基因大肠杆菌,生产出了大豆球蛋白。这样,原来经过一年才可收获一次的大豆,而利用大肠杆菌,可望在三天时间即可收获大豆球蛋白。美国和法国科学家已将鸡的卵清蛋白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中,使之产生卵清蛋白。科学家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即可实现工厂化生产“无壳鸡蛋”。这意味着,今后人们不用养鸡,也可吃到营养丰富的“鸡蛋”。科学家们还正在试图利用转基因技术,改变真菌和酵母菌的功能,使它

们能对纤维等物质发酵,生产出蛋白质。这样,这些转基因菌类即可按照人们的意图来生产食品,其营养成分与各种肉、鱼和其它食品所含的成分完全一样,这些新奇的食品,将给人类生活带来喜剧性的变化。微生物食品犹如一枝红杏,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