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表
星表是天文学上一种很重要的工具,它是根据观测到的各个恒星的坐标汇编而成。古代的统治者为了标榜其统治是秉承上天的意志,于是把人间的国家机器搬到天上,以帝王将相、政权机构以至他们的用物来命名星座,故星座又称星官。
约公元前 4 世纪的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即汇集前人观测结果和自己所测,编制了《石氏星表》。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古希腊最早的星表是天文学家依巴谷测编的,时间是公元前 2 世纪。依巴谷之前的两
位希腊天文学家也测量过一些恒星的位置,时间是公元前 3 世纪。
石申将天上的恒星按一定的方法进行了区划。所区划的有包括二十八宿在内的 120 个星官,计 815 颗星,并给出了 121 个标准星(北斗星座取 2 个标准星)的具体赤道坐标值,从而构成了一个完全数量化的成熟的星表。其中,二十八宿距星的坐标值用距度和去极度标示,其他的恒星的坐标值用入宿度和去极度标示。
石氏星表不但创立了星表测制的方式和方法,而且是后世许多天体测量
工作的基础。诸如测量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都要用到其中二十八宿距度的数据。这是中国天文历法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数据。
石氏星表原收录在石申编著的《天文》(后人尊称为《石氏星经》)一书内,该书已于宋代之后失传,星表幸赖唐时编著的《开元占经》转录,方得保存。但现存的《开元占经》已缺佚了其中的六颗星,故星表中仅余 115 颗标准星的坐标值。
石氏之后,历代几乎都测制有星表,惜大多已经佚亡。北宋重修的《灵台秘苑》一书中,收录有皇祐年间(1049—1053 年)测制的星表,内容包括345 个星官的标准星的入宿度和去极度。这是现存明末之前的星数最多的一份星表,它给人们提供了证认古代星官的直接的资料。
古代的天文学家在观测恒星,编制星表时,虽还未能认识到岁差对恒星位置的影响。但在长期不间断的工作中,至迟在唐代时已发现了恒星位置和前人所测有显著的变化。北宋的姚舜辅更提出了恒星位置自古至今一直在变化着,今天的测量只符合今天的“天道”。这在天文学史上是很重要的发现和很有意义的创见。
(金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