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项中华发明

阴阳合历

历法是人们创立的关于年月日时的安排的纪时系统。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出没的周期“日”,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最早认识到的计时单位。月亮有规律的圆缺变化,又使“月”成为一个重要的计时单位。人们从寒暑变化、草木枯荣、动物迁徙等自然现象中,进而认识了更长的时间单位“年”。以太阳运动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阳历,以月亮运动为主要依据的历法叫阴历,兼顾太阳、月亮两种运动的历法叫阴阳历。

在古代世界的各文明国家和地区,有采用纯阳历的,有采用纯阴历的, 也有采用阴阳合历的。中国古代采用的是阴阳合历,而且使用的时间最长, 历法系统也最为丰富和完善。它不单是关于历日制度的安排,还包括对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动及位置的计算,恒星位置的测算, 每日正午日影长度和昼夜时间长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预报等广泛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编历工作,相当于近现代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

中国的历法大约起源于 4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传说在公元前

2400 年时,颛顼帝已设立“火正”,专司对大火星(心宿二,天蝎座α星) 进行观测,以黄昏时分大火星正好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时作为一年之始,亦即这一年春天的到来。据《尚书·尧典》记载,公元前 2000 年的帝尧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当时已经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时刻,来作为划分一年四季的标准。由于是用观测天象的方法, 来确定年月日和季节的,故史称之为“观象授时”。至春秋战国时期,已经

1创立了四分历,即取一年的长度为 365 日,l 月 29 日多,1 年 12 个月,大

4

月 30 天,小月 29 天,大小月相间,19 年置 7 个闰月。自此之后,中国的历法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得到改进,并形成了自具特色的历法体系。

从中国的历法发展史上,可以看到,历史上不断地以测算日月食、推朔

(新月出现的时刻)、验气(节气)、推校五星行度等手段,来校验历法的准确程度,使历法处于不断改革、推陈出新的演变进程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日臻完善与准确。据不完全的统计,历史上颁行及未颁行的历法达 100 种以上。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而且,历法的内容与沿革大都记载于历代正史之中而保存至今,延续时间之久为世界所仅见。

(金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