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成像研究
在西方有这样一则传说,说的是古希腊时,罗马人派了大队的兵船进攻叙拉古,杰出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得(前 287 一前 212 年)为了保卫自己祖国的城市,制造了一面巨大的凹面镜,当敌人的船队到达距城墙一个箭程时, 便用这面镜子聚光,使敌人的船队起火,从而击败了敌人的进攻。这虽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反映了人类很早就已知道凹面镜能够聚光取火。在中国,利用凹面镜取火也不比古希腊晚。至迟在公元前三四世纪时,凹面镜就已被用作取火工具,并取名为“阳燧”。
中国有着 4000 多年的制镜历史。古代的镜子有平面、凹面、凸面 3 种, 都是用青铜铸造、磨光而成。凹面镜、凸面镜现统称球面镜。最先对各种镜子进行有意识的、系统的研究的,是春秋战国之交的思想家、科学家墨子。英国李约瑟博士说,墨子关于光学(包括小孔成像、平面镜、球面镜成像等) 的研究,“比我们所知的希腊的为早”,“印度亦不能比拟”。
在平面、凹面、凸面 3 种镜子中,以凹面镜的成像最为复杂,因而也显
得较有意义。墨子通过实验指出,凹面镜所成之像有 3 种状况,即:在“中” 之内生成正像,距“中”远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像小;在“中”处像与物一样大,为正像;在“中”之外,则形成倒像,近“中”像小,远“中” 像大。“中”指球心。在这里,墨子虽尚未能区分球心与焦点,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但其结论与近现代凹面镜成像原理基本上是相符的。
对于平面镜,墨子指出其所成之像,与人(或物)大小相同,远近对称, 但却左右倒换。如果是 2 个以上平面镜相向而照射,则会出现重复反射,形成无数的像。
对于凸面镜,墨子指出其所成之像只有一种,即正像,近镜像大,远镜像小。
后来,宋代的沈括亦对各种铜镜作了系统的研究,发展了墨子的成像理论。他已发现了焦点处不成像,并把焦点称为“碍”。他还指出凸面镜所成之像都是缩小的像,故铜工铸镜时,大都铸成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即镜)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为了收到最佳的效果,镜工还根据镜的大小,修整其凸起的高度,使人面成像的大小与镜面大小大致相对应。这是中国古代制镜中广泛应用的传统工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
(金秋鹏)